27日,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針對兩岸定位,建議以“大一中架構”取代“一中架構”,由“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共組一個不完整的國際法人,以共識決處理雙方關切事務,做為兩岸現(xiàn)階段的過渡方案,并宣布了處理兩岸五原則宣言。28日,國臺辦新聞局局長、發(fā)言人馬曉光在記者會上以“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不是國與國關系”作為回應。
據(jù)香港中評社報道,北京聯(lián)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所所長、教授李振廣在就相關問題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表示,對于“大一中架構”應該一分為二的看。從一方面看,大一中框架應該建立在“九二共識”和“一中原則”之上,不在兩者基礎上的“大一中框架”是空中樓閣。另一方面,“大一中框架”是綠營人士以及學者的思想反映,這些人從不敢講“一中”,到說出“大一中”是積極的信號。
李振廣說,“大一中框架”應該建立在“九二共識”以及“一中原則”之上,而不是拋棄之前的原則,目前跳脫了這兩個原則的“大一中框架”是空中樓閣,空洞無物。
國臺辦新聞局局長馬曉光在回答記者提問時的響應,是在重申大陸方面處理兩岸問題的內涵。也就是說“海峽兩岸雖然尚未統(tǒng)一,但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不是國與國關系。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是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共同政治基礎”是在針對施明德等人“九二共識已經不符合現(xiàn)實需要”的回應,值得臺灣學者思考。
李振廣說,兩岸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才什么都可以談。施明德提出的五原則中,有自相矛盾和不符合現(xiàn)實的地方。比如原則第一條與第五條提到的“尊重現(xiàn)狀”與“參與聯(lián)合國等國際組織”。因為可以看到,目前臺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在“一中原則”的框架下已經得到了比較好的解決。施明德提出的“參與國際組織”就是對現(xiàn)狀的破壞,可以說,其原則和要求是矛盾的。
另一方面,過去綠營學者和民進黨人士都不敢說出“一中”,F(xiàn)在說出“大一中”框架是一種進步。雖然并不認同五原則的主張,但李振廣對臺灣綠營知識分子站在臺灣的角度,直面兩岸所存在的問題,希望推動兩岸社會的和解、解決問題表示肯定。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