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一角
【前言】誠品創(chuàng)辦人吳清友有一句名言,“開書店很簡單,開一家誠品卻很難。”近年一些模式、風格獨特的好書店在電商、電子閱讀以及高運營成本的沖擊下逐漸沒落甚至消亡。據不完全統(tǒng)計,在過去10年近五成民營書店倒閉。似乎,書店再好的模式和定位似乎都逃不過現實的成本收益邏輯。在這種情況下,誠品書店的一枝獨秀,背后有什么秘訣或奧秘呢?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再次專文介紹誠品書店,更稱誠品為“文學夜店”。在網絡書店崛起下,還能在營收上有所成長,而且在實體書店受網絡書店威脅的危機中,還能穩(wěn)定成長,創(chuàng)立品牌口碑。
臺灣“誠品”逆勢而上的底蘊
臺灣《聯(lián)合報》發(fā)表評論說,在誠品書店中,我們感受到的,不只是一種書店的感覺,而是賦予了一種品味與價值。走進誠品,你可以看到匠心獨具的擺設,與書籍的陳列,還可以24小時都與書為伍,實為愛書人的天堂。
誠品會如此成功,也是它標榜了一種“生活”的享受,踏進誠品,可以享受閱讀,在都市叢林之中找到一塊閱讀的天堂。讓我們的身心有一個暫時休憩之處,同時,它也與時俱進的擁有網絡書店。
這個報導,其實也點出了書店的一些問題,首先,是網絡書店對實體書店的影響。網絡書店林立,人們的消費習慣轉向,而與便利商店合作或宅配服務,更讓人不必出門,就能瀏覽書目與購買書籍,這樣的沖擊下使得大部分的實體書店面臨轉型或是關門,不只是歐美地區(qū)受到影響,連臺灣的實體書店都關閉了一堆。臺當局“文化部”為此,還提出補助“獨立書店”的做法,但終究是緩不濟急。
另一個問題是,誠品書店的成功經驗能復制嗎?人們需要第二間誠品嗎?
誠品書店已遍及多地,試問能做得比他們好嗎?所以,誠品的成功,經驗固然值得吸收,但并非全面復制,也難以模仿。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要學習誠品創(chuàng)新與品牌的內涵與精神,或許,它能成為拯救實體書店的一道良帖,但絕對不是永久經營實體書店的答案。
《人民日報海外版》曾報道,2014年臺灣誠品邁入25周年。25年來,誠品由臺北仁愛路圓環(huán)的小型人文藝術書店開始,已逐步成為一家涵蓋書店、畫廊、展演、商場、餐飲的文創(chuàng)產業(yè)經營平臺。
以“誠”為“品”,代表著臺灣誠品書局對美好社會的追求與實踐。其實,在電商和電子閱讀的沖擊下,一些模式、風格獨特的好書店也逐漸沒落,而誠品書店卻逆勢而上,成為臺灣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領導品牌。繼在香港成功開設分店后,近日誠品集團在臺北宣布,將進軍大陸市場,首站選定蘇州和上海。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