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文化看綿山

時間:2011-04-06 14:5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綿山介子推母子像

  伴著春風春雨,隨著柳綠花紅,清明節(jié)就要來臨了。這個有著2640多年歷史和厚重深遠內(nèi)涵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和國家法定假日。

  而山西介休綿山,這個過去只藏在地理書一角和歷史書注釋里的地名,也由于它是寒食清明文化肇始之地,知名度迅速獲得提升,日益向海內(nèi)外展現(xiàn)出自己風物絕佳、氣象萬千的真面目。

  過去三年清明前后,中央文明辦、中國文聯(lián)、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山西省政府三度在綿山聯(lián)合舉辦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節(jié)高層論壇,來自海內(nèi)外的專家學(xué)者匯聚一堂,暢談清明文化。介休也被授予“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xiāng)”,綿山被授予“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據(jù)悉,今年清明前后,第九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研討會暨第四屆“我們的節(jié)日 清明”文化節(jié)又將在這里舉行。

  寒食清明文化緣于介休綿山

  要清楚清明節(jié)的起源,必須先從寒食節(jié)說起。寒食節(jié),因紀念春秋時期忠孝節(jié)義名臣介子推而設(shè),它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形成最早的,比端午節(jié)早200年歷史。

  自東漢周斐《汝南先賢傳》始,就明確記載民間已將介子推故事與禁火習(xí)俗相提并論。其曰:“介子推以三月三日自燔,后成禁火之俗!蔽鲿x孫楚《北堂書鈔·祭介子推文》曰:“至三月清明,斷火寒食,其至先后一月。”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國人,一度追隨晉獻公的公子重耳流亡他鄉(xiāng),在外19年。其間,介子推在重耳餓極之時,悄悄割下自己的股肉給重耳充饑,重耳知后感動莫名。后來,重耳終于回國即位,是為晉文公,卻在封賞群臣時,落下了介子推。功不言祿、潔身自好的介子推偕母出走,隱居介休綿山山中。晉文公悔悟后上綿山尋訪,求之不出,無奈之中放火燒山,想逼他偕母出山。但是狐偃、趙衰這兩個也曾經(jīng)隨重耳逃亡的大臣,自知自己的功勞比不上介子推,暗中使人四面舉火,最終將介子推母子燒死在綿山上。晉文公追悔莫及。此事《左傳》有載。屈原在其《九章·惜往日》中曰:“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優(yōu)游。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自此以后,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雅士都留有詩文歌吟介子推,F(xiàn)今介休綿山上,還有大量傳說、遺址、碑刻、詩文,紀念與緬懷介子推。綿山現(xiàn)有介公墓、思煙臺、哀號坡、介神廟、子母柏、足下亭、白鴉山、大小燒林、忌坂、魚龜(于歸)山、介公草廬、避火洞、懾身巖等歷史遺跡。

  據(jù)傳介子推母子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晉文公悲痛欲絕,于是將燒焦的樹干做成木屐,“朝夕相隨,終身不離!钡诙赀孝服登山祭奠介子推,見柳樹死而復(fù)生,綠枝千條,于是折柳枝戴于頭上,并賜該柳樹為“清明柳”,定清明為清明節(jié)。同時還下令晉國官民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只吃冷食,禁火寒食于是相沿成習(xí)。

  作為晉文公封給介子推的祭田,綿山上有介子推的敕葬陵墓,漢代人視介子推為介神,在介山為介子推建造了寺廟。介山首先引發(fā)寒食風俗,《新論》、《后漢書》、《縣志》、《府志》、《通志》都有大量記載。介休綿山記載介子推和清明節(jié)相關(guān)碑碣較早的有公元732年立的《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和北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由綿山沙門十二寺院共立的《大宋國抱腹山回鑾寺及諸寺院靈境之碑》等。

編輯:劉瑩

相關(guān)新聞

圖片

本網(wǎng)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

曲阜市| 库尔勒市| 阳高县| 东兰县| 渭源县| 自治县| 延吉市| 南充市| 邯郸县| 南昌县| 双流县| 广灵县| 拉萨市| 博野县| 沙湾县| 勐海县| 井研县| 武宣县| 垦利县| 岳普湖县| 扬中市| 萨迦县| 南通市| 平原县| 仪征市| 兴海县| 鄄城县| 延吉市| 永靖县| 阳泉市| 浏阳市| 维西| 平乐县| 探索| 灵寿县| 武川县| 云龙县| 金坛市| 阳东县| 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