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種方法很難說是科學的,即便當時有效,后期也無法根治。
六十多年前,魯西北農(nóng)村也和全國的廣大農(nóng)村一樣,基本上是缺醫(yī)少藥。得了病得不到及時診治,于是傳統(tǒng)的民間療法就成了病人的治病法寶。常用的有如下幾種:
撒帖子:那時人們吃的都是粗茶淡飯,遇上歉收年景只好是糠菜半年糧了。身體羸弱營養(yǎng)不良者大有人在。最遭殃的就是正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的嬰幼兒了。他(她)們當中,有不少人患有程度不同的營養(yǎng)不良。其中佝僂病患兒更是不乏其人。佝僂病的癥狀之一就是煩躁易怒,所以這樣的患兒經(jīng)常地哭鬧,特別是到了夜間更是哭鬧不止,攪得大人一籌莫展愛莫能助,只好采用當時流行的方法——撒帖子。用一張長方形手掌大小的紅紙片在上面寫上:“天皇皇,地黃黃,我家有個夜哭郎。行路的君子念三遍,一覺睡到大天亮!卑阉N在路口的墻上和路邊的樹上,希望在此過路的人能念上幾遍以給孩子消災(zāi)!
這種做法僅是給大人一個精神上的安慰,對于治療孩子的病,當然沒有任何幫助。
挑羊毛疹:那時的農(nóng)民只是整天臉朝黃土背朝天地在田地里勞動。他們夏天都是赤膊在地里干活,背部的皮膚經(jīng)過長年累月的風吹日曬,變得黑厚粗糙,又不具備經(jīng)常洗澡的條件,背部的毛囊和皮脂腺因分泌不暢而致阻塞,這樣就會在背部形成大小不等的丘疹狀小疙瘩,當然就會有這樣那樣的癢疼不適。大家都以訛傳訛地說是患了“羊毛疹”,得把里面的“羊毛”挑出來才能好。于是會挑羊毛疹的人就可大行其道了。他讓患者趴下,在患者的背上尋找?guī)讉較明顯的小疙瘩,用縫針刺入其內(nèi),反復(fù)地向外挑撥。人們都認為只有伴有啪啪作響的挑撥,才是最有效的挑撥。有時還真的能挑出“羊毛”,其實挑出的就是皮下組織的纖維。疙瘩被挑開了,壓力減輕了,癢疼不適可能會暫時好一點。
挑挑:就是用縫針刺。那時每個村中都有幾個會行這種技能的中老年婦女。人們感到頭部脹痛、頭暈等不適,或是感到上腹部不適,就用挑挑來治療。如果是頭部不適就用縫針在額部的多處和兩側(cè)的太陽穴處反復(fù)地刺。在刺過的地方用手反復(fù)地擠壓,不斷地把血擠出來,手持一塊舊棉絮把血擦掉了事。如果是上腹部不適,就要患者把舌頭伸出抬高,用針刺舌下面的血管,使之出血。這種方法其實就是移痛療法和心理安慰。特別不能容忍的是,這種方法也用在嬰幼兒身上。孩子有這樣那樣的疾病,認為應(yīng)該用挑挑來治療時,就把孩子的頭固定住,用縫針在孩子的上唇和下唇周圍的皮膚上密集反復(fù)地刺,孩子的痛苦之狀不言而喻。孩子大哭一場,病是不會好的,倒是在孩子的口唇周圍留下密密麻麻的針孔痕。
泄淤:那時有的中年男性感到下肢不適,或是脹痛或是麻木,往往好采取泄淤的辦法來治療。掌握這種技能的人為中老年男性。讓患者面對墻,雙手扶墻站著,下肢用力向后繃緊,盡量呈弓形。這時術(shù)者手持三棱針在自己的頭皮上摩擦幾下,然后選準小腿后面皮膚上的最明顯的血管(靜脈),用三棱針迅速地刺去。當針拔出后,即有一股細細的血流從針孔中噴涌而出。噴涌得越急說明針刺的技術(shù)越高,認為治療效果也會越好。
以上這幾種方法很難說是科學的,即便當時有效,后期也無法根治。不過在當時醫(yī)療條件非常落后的情況下,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給人們以精神上的安慰,畫餅充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