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四川揚琴

時間:2011-07-06 13:30   來源:中國臺灣網(wǎng) 
  四川揚琴又稱“四川琴書”。流行于四川的川東、川西、川南一帶,約有200年歷史。演出形式原為數(shù)人坐唱,各操一件樂器伴奏,以揚琴為主,另有鼓板、懷鼓、三弦、京胡、二胡等。以唱為主,以說為輔。

  演員分生、旦、凈、丑等角色說唱,F(xiàn)在也有主角站唱、配角坐唱的形式。音樂分為大調、越調(月調)、器樂牌子3類。大調屬于板腔體結構,是主要腔調,以一字為基礎,由一字、快一字、慢一字、二流、三板、大腔、舵子等組成早期曾稱“漁鼓洋琴”、“大鼓洋琴”,因表演中以洋琴為主要伴琴樂器而得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改為現(xiàn)名。主要流行于成都、重慶、瀘州、自貢等城市。約形成于清乾嘉年間(1736年-1820年)。道光時(1821年-1850年),成都的揚琴藝人已有行會組織三皇會,定期在茶館聚會演唱。1925年成都開辦揚琴班,招收藝童學習揚琴,這是四川揚琴最早的科班。 

  多采取敘事與代言相結合的體裁。除每一段的開頭與結尾以及段落中間穿插少許唱詞交代人物、情節(jié)或環(huán)境用第三人稱以外,主要的唱詞、念白都是角色的第一人稱的語言。曲目分為大本與單折兩類。大本也采取分段演出,每段半小時左右。大本以《三國》、《列國》節(jié)目居多,還有《琵琶記》、《白蛇傳》、《玉簪記》、《白兔記》、《清風亭》、《玉蜻蜓》等曲目。清末戲曲作家黃吉安寫有《處道還姬》、《黑虎緣》、《木蘭從軍》、《漁父辭劍》等揚琴曲本,稱為“黃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四川揚琴得到了復蘇和發(fā)展,吸收女演員,發(fā)展了表演唱和一人多角的自打自唱等形式,創(chuàng)作了《江姐在獄中》、《送寶刀》、《清溪河畔》、《探親記》等現(xiàn)代曲目。
編輯:趙輝

相關新聞

圖片

临江市| 平塘县| 休宁县| 葫芦岛市| 朝阳区| 马关县| 鲁山县| 故城县| 郎溪县| 旌德县| 定西市| 德昌县| 临城县| 连平县| 河间市| 广灵县| 康平县| 海淀区| 玉田县| 顺义区| 华池县| 新泰市| 东港市| 隆化县| 涞源县| 江油市| 大连市| 嘉黎县| 唐海县| 武陟县| 察哈| 奉节县| 江华| 济阳县| 开江县| 噶尔县| 武平县| 富源县| 泊头市| 诸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