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會是世界送到中國國門里的一份文化科學大禮,更需要文化學者和各類專家前去發(fā)現、收藏,并取其精華應用于中國發(fā)展建設的實踐
文/沈望舒
上海世博會由于相關各方都竭盡所能選擇先進而經典的文明成果,動用一流的設計制作團隊,從而使這一宏大的國際性主題文化會展顯露思想盛筵、創(chuàng)意大餐的本色,成為一窺未來文化經濟發(fā)展路徑的平臺,非常值得不同領域的觀察者、思考者、建設者前往觀摩。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或“美好的城市、美好的生活”的上海世博主題下,尚有300余個分主題,除個別外,各場館的文化主題都頗具底蘊。如國家館中日本的“心之和,技之和”,列支敦士登的“尊重與對話”,葡萄牙的“一個面對世界的廣場”,美國的“擁抱挑戰(zhàn)”等?袋c是每個主題演繹過程──所在國家、地區(qū)、領域的一流頭腦,是如何通過珍貴資源運作,實現以人為本的主題文化展示的。
五大主題館之一的“城市人館”有給人耳目一新的系統(tǒng)性。進場空間,六個展臺的蠟像和投影,介紹五大洲的六個家庭,最后出口長墻,赫然為中英文結語“人民就是城市”。中間各館通過跟蹤上述家庭成員在11個城市“家居、工作、交往、學習、健康”,反映不同文化背景城市的人們生活!凹揖印杯h(huán)節(jié),一個個家庭在攝像頭下,截選24小時中各段畫面,直觀中外起居的相似與區(qū)別!肮ぷ鳌别^里,一臺隱喻“工廠、證券交易所和時鐘”的大機械掛著大小屏幕,將主人公們迥異的交通、工作、午休狀態(tài)細節(jié)依次道來!敖煌保仍隈讽斖队爸辛_列每個家庭的社會關系,然后是不同城市或社區(qū)的社交場所與活動!皩W習”館里,幾面高觸頂棚的龐大書架,營造出知識寶庫的氛圍,鑲嵌其中的屏幕反映家庭的“小成員”們的義務教育、藝術教育、外語教育、業(yè)余興趣教育的情形,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互動一目了然!敖】怠辈糠,涉及體育和醫(yī)療衛(wèi)生場所等,各城市的潔凈飲水覆蓋率、超重者占人口比例等一系列數據,差距竟有40%左右。
向世界訴說自己對文明發(fā)展的貢獻,恐怕是所有展者共同的愿望。一些館用重量級國寶作為“吸引物”,如法國館的7件藝術珍品,丹麥的“美人魚”塑像,捷克、埃及、意大利所擺上的古代文明杰作;一些館用編排精彩來彰顯美好,阿聯酋館以“夢想的力量”為主題,建筑外形在夕陽照射下酷似起伏的沙漠;挪威館外用“15棵松樹”構造建筑,內用北極光、海岸、森林、峽灣、群山五個板塊,傳達“大自然的賦予”主題;愛爾蘭館則用首尾兩個倒計時形式,提醒時間長河中發(fā)生的變化;當然最讓人心動的還是造福于人類的文明貢獻,以色列、瑞典、德國等館,亮出澤被世界的“本國制造”,用品牌產品或服務顯示底氣與牛氣。德國分類展柜中的工業(yè)產品、用流水線表達的先進工藝;瑞典發(fā)明的無人不曉的計算機鼠標,以色列研發(fā)成功后挽救了成千上萬條生命的心臟支架……
見習現代化進程中“偶像”國家與城市的觀點、立場、方法,恐怕是參觀世博會的潛意識之一,為生活、工作、事業(yè)、城市、國家面臨的種種課題尋找解決方案,恐怕也是許多游客的目的之一。
在此,上海世博會常會給人一些意外收獲,例如城市最佳實踐區(qū)中的“漢堡之家”。德國是眾多國人仰慕的發(fā)達國家,漢堡是德國第二大城市,也是旅德華人最多的城市。館中工程師三個概念引人聯想:一是“被動房”設計,二是想通過本案例在中國倡導“低科技”意識,三是案例源自普通市民為減少生活支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被動房概念始于1996年,主要通過太陽能、地熱、房屋的密封等實現冬暖夏涼。德國已有通過嚴格認證的被動房5000座,“漢堡之家”是中國境內第一例。傾心“被動”的創(chuàng)造,對比中國城鄉(xiāng)出現過多的“主動”、過多的“建設性破壞”,科學的被動與反科學的主動,在低碳經濟背景的高下立見。
如今視覺藝術在科技革命的帶動下達到怎樣的水平?上海世博會絕對是光影產品與服務的第一秀場。開始時聽說沙特館投資超過12000萬美元,日本館10000萬歐元、澳大利亞館5800萬歐元,法國館4500萬歐元(1歐元約合9.14元人民幣),總有些難以置信:數億、數十億人民幣的“臨時建筑”,用什么材料和工藝能夠花出去這么多的錢?幾十個場館走下來后理解了,海量的資金被高科技、被大面積使用的現代多媒體視覺產品所吸納。
早期工業(yè)產品博覽會性質的世博會,經近幾十年來主題化發(fā)展,變成以展示文明進步成果為特征的信息匯聚擂臺:利用多媒體、大銀幕影視技術是普遍的選擇。
總之,上海世博會是世界送到中國國門里的一份文化科學大禮,目前已吸引上千萬游客逛廟會般在其中“趕場”,但是它更需要文化學者和各類專家前去發(fā)現、收藏,并取其精華應用于中國發(fā)展建設的實踐。(北京市社科院首都文化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家發(fā)改委國際合作中心文化產業(yè)研究所特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