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guān)鍵詞:
中國臺灣網(wǎng)  >   新聞中心  >   反“獨”促統(tǒng)

走基層 聽民聲:聽"中華巧女"嘆憂思

2016年01月13日 14:50:00  來源:新華網(wǎng)
字號:    

走基層 聽民聲:聽

圖:小鳥形薄薄的牛角片用來纏繞絲線(攝于9月20日)。

 

  【聚焦山西】綜合編輯:很多人可能都不會忘記,電影《劉三姐》中主人公的定情物——繡球,它一直是壯族少女的定情信物。99.4%的人口為壯族的廣西百色市靖西縣的舊州街就是中國的“繡球之鄉(xiāng)”。但是記者近日在舊州街上尋訪時卻遺憾地發(fā)現(xiàn),滿街的門面中找不到一件成品的堆繡繡球,包括高懸著“繡球王”牌匾的已故老藝人朱祖線家的商鋪中也是如此。

  傳聞中精美絕倫的堆繡絕技是否尚在世間傳承?人們還有沒有眼福一睹堆繡繡球制作的過程?

  在當(dāng)?shù)厝说闹敢?在另外一家掛有“中華巧女”牌匾的店鋪中,記者找到一張采用堆繡工藝制作的掛毯的照片,作品署著黃肖琴的名字。當(dāng)?shù)厝苏f,如今舊州街上能掌握堆繡手藝的只有這位66歲的老人。經(jīng)過一番周折,記者20日晚在靖西縣城找到了黃肖琴。

  老人的住處并不寬敞,陳設(shè)簡單。小床上放著還沒完成的一件堆繡繡球。一瓣瓣還未拼接成球的半成品上,怒放的五色牡丹、覓食的閑云野鶴、三月三的對歌、五彩斑斕的鳳凰宛如彩色的立體浮雕,一下抓住了記者的眼球。

  聽說記者專程前來尋訪堆繡技藝,老人自豪地搬出一把傳承四代、有著近百年歷史的板凳,板凳上支著一座繞線用的架子。只見老人小心翼翼地將8根發(fā)絲般粗細(xì)的彩色絲線一頭連在立起的架子上,另一頭分別系在8只小鳥形薄薄的牛角片上,整個器具形狀宛如一把絲線作琴弦的豎琴。

  隨后,黃肖琴十指翻飛,猶如撥動琴弦,還不時變換著次序,8股彩線隨著令人眼花繚亂的動作在指尖編織成一條窄窄的彩帶。這些彩帶最終將被拼接成絢麗多彩的堆繡圖案。與平繡不同,堆繡的圖案躍出平面,猶如彩色浮雕,立體感極強,方寸之間帶來的視覺震撼令人終生難忘。

  年過六旬的黃肖琴如今視力已經(jīng)開始不濟(jì)。她說,自己的兩個兒媳都能掌握一些堆繡技巧,但手藝始終不如自己精湛,繡出的圖案還難說栩栩如生。

  老人告訴記者,直徑30厘米的堆繡繡球可以賣到兩千元一只,是平繡繡球的5倍。這門技術(shù)其實很誘人,不少人想學(xué),但由于實在太難、太枯燥,很多人都堅持不下去,“編不了幾根就‘投降’了”。

  老人說,她很想讓這門傳統(tǒng)技藝傳承下去,只是自己的兒媳和孫女都沒有對堆繡表現(xiàn)出如自己當(dāng)年一般的熱情。雖然現(xiàn)在機(jī)器織出的圖案也很精美,但堆繡這門絕活卻是機(jī)器仿不來的。

  作家馮驥才曾說,民間文化的傳承人每分鐘都在逝去,民間文化每分鐘都在消亡。記者離去時,頭發(fā)花白的老人站在陽臺上向記者揮手作別,目光中充滿期待。記者心頭卻有點沉重:堆繡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消失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技藝呢?

圖:黃肖琴在制作繡球,“球瓣”上邊的堆繡圖案猶如彩色浮雕(攝于9月20日)。

 

圖:繞線用的架子是制作繡球用的工具之一,黃肖琴的這把架子已經(jīng)傳承4代、有近百年歷史(攝于9月20日)。

 

圖:黃肖琴用8根發(fā)絲般粗細(xì)的彩色絲線編織彩帶(攝于9月20日)。

 

[責(zé)任編輯:郭碧娟]

宜君县| 阿拉善左旗| 安溪县| 麻江县| 普宁市| 郁南县| 铜川市| 互助| 呈贡县| 白朗县| 聂荣县| 石台县| 蓝田县| 读书| 虹口区| 南川市| 高尔夫| 绥化市| 行唐县| 海宁市| 天长市| 郑州市| 大化| 祁东县| 徐汇区| 湟源县| 临清市| 福泉市| 大足县| 阳西县| 三穗县| 夏河县| 祥云县| 宝兴县| 南阳市| 杭锦后旗| 香港 | 岚皋县| 平乐县| 都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