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6月29日-7月8日,由云南省臺辦主辦,麗江市臺辦、迪慶州臺辦承辦的第5屆云南茶馬古道攝影紀行體驗營成功舉辦。來自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云林科技大學等10所大學的近30名臺灣師生重走茶馬古道滇藏線,以相機鏡頭捕捉茶馬古道上雄奇險峻、風景絕美的自然景觀,以親身體驗感受云南納西族、藏族地區(qū)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人文景觀。此行,臺灣師生不僅領略了豐富多彩的云南民族文化,更是借此機會緬懷茶馬古道歷史、記錄茶馬古道變遷、探尋茶馬古道精神。
【正文】
“麗江雪山天下絕,堆瓊積玉幾千疊!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
7月8日,第五屆云南茶馬古道攝影紀行體驗營閉營儀式在云南香格里拉舉行。閉營儀式上回顧播放了歷屆茶馬古道攝影活動的歷程和作品剪輯,營員們則分享了此次活動的攝影作品和心得感悟。
從麗江大研古城到束河古鎮(zhèn)、從東巴文化研究院到茶馬古道博物館、從《印象麗江》到尼西村黑陶作坊,璀璨的云南民族文化像一根線,串起來散布在這片高原的顆顆明珠。營員們有的旁征博引,運用中國古詩詞對作品進行解讀和點綴,有的則借用文化解構的觀點拆解所見所聞,彰顯了茶馬文化的歷史厚重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五屆云南茶馬古道攝影紀行體驗營閉營儀式上,營員們分享攝影作品和心得感悟。(中國臺灣網 趙路 攝)
文化形式:
以文字注腳美景,一詞一句皆有過往
一路走來,素有“活著的象形文字”美譽的納西族東巴文字頗為震撼。透過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的897種、11大類東巴古籍文獻,透過鏡頭下泛黃的紙頁上記載的一個個象形文字,營員們看到文字的起源、生發(fā)、衍化的最初軌跡,了解到納西族歷史文化和納西人物質活動與精神活動,感悟到千百年來納西族的繁衍生息和傳承演變。
一路走來,承載著平凡卻珍貴的祈愿文字散布不同場域。透過這些不同符號、不同種文字,營員們感受到了世間最真摯的愿望與祝福。“將心之所愿留在虎跳峽。”“滾滾長江連載著許多人的愿望!薄皩憹M藏文的彩旗被風不斷吹誦著,祝福城市的未來!迸臄z者曾如此解讀鏡頭之下的祈愿。
一路走來,有旖旎千里的山脈,有呼嘯而過的江水,有日照金山的美景,有震撼人心的傳奇。營員們以“雕弓寫明月,駿馬疑流電”贊嘆自然之壯闊,以“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感慨愛情之唯美……
趕赴一場山河之約,慢品萬般文字之美。茶馬古道已存千年,更是歷經多次變革,昔日文字承載,今有影像記錄,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人有不同的解讀。而今天,臺灣師生不僅通過紀實攝影記錄了古道的點點滴滴,也經由不同的文化形式,見證古道在不同時空脈絡下所擁有的樣貌。
文字的底蘊力透千秋傳載至今,一字一句一筆一劃長留天地,影像的魅力囊括點滴記錄瞬間,一光一影一動一靜皆有故事。當文字與影像在今日交會,文化的形式與載體便已不再重要,其內涵在一光影、一字句中碰撞、融匯,成為人與人之間連接的橋梁,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共鳴。
臺灣學生鏡頭下的東巴文古籍。(中國臺灣網 發(fā))
文化解構:
從文化之元素窺文化之全貌
千百年來,巍峨的玉龍雪山腳下,有這樣一個民族,叫納西族,他們保留著世界上唯一的走婚制度,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而今天,同樣在玉龍雪山腳下,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原生態(tài)實景演出《印象麗江》以紅土為臺,以雪山為幕,以民俗文化為載體,將生命的真實與自然演繹得淋漓盡致。
臺灣學生鏡頭下的大型原生態(tài)實景演出《印象麗江》。(中國臺灣網 發(fā))
《古道馬幫》《對酒雪山》《天上人間》《打跳組歌》《鼓舞祭天》《祈福儀式》……大氣磅礴的開場,宏偉壯闊的布景,天上的風和云隨時變幻,雪山的山體遮住又露出!氨娙她R心在同一片土地上,我們看到團結的力量與民族的震撼力!庇H臨這場滌蕩靈魂的文化盛宴,營員們感知到了歷史的厚重與民族的文化。
在進入藏區(qū)后,一垛一垛的石頭堆開始越來越頻繁地闖入大家的視野。當地向導介紹說,這叫瑪尼堆,藏語稱之為“朵幫”,意為壘起來的石頭!冬斈岫雅c經幡》《為誰而祈福的朵幫》……凝結著信徒們發(fā)自內心祈愿的石頭成為了營員們鏡頭下極具特色的文化元素之一,“沿路上,我們看見人們堆疊的石堆。這其中蘊含了祝福。”
臺灣學生攝影作品《瑪尼堆與經幡》和《為誰而祈福的朵幫》。(中國臺灣網 發(fā))
“我們從天、人、物、我四個方面來解構這次行程中感受到的云南民族文化!辈剃儡幨桥_灣云林科技大學的一名學生,在閉營儀式的分享會上,他說道,“‘天’可以指信仰、祈愿、符號,‘人’可以指民族、游客,‘物’是植物、動物、自然、食物、城鎮(zhèn)、器具等,而‘我’,則有自我成長、自我認同之意!
當代著名文化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在其《文化模式》一書中曾言:一文化中,是由多種元素而構成,進行文化研究時,需要解構組成該文化的元素,并以此分類,方能檢視其全貌。而營員們從天、人、物、我的角度來解構一路上感受到的云南民族文化,不僅是從天人合一和物我兩分的哲學角度來探討文化內涵,更是從文化元素的角度解構文化形態(tài)、窺探文化全貌,以此來領略云南民族文化之美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化傳承:
清澈的眼眸充滿了希望
依山而建的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第二小學(下稱“德欽二小”)是一所只有十余年校齡的寄宿制小學,但卻因鍋莊舞聞名。德欽二小的學生99%都是藏族,課間操期間,千名身穿藏族服飾的小學生在操場上整齊列隊,伴隨著極富藏族風情的音樂跳起了鍋莊舞。
臺灣學生鏡頭下剛跳完鍋莊舞的藏族小學生。(中國臺灣網 發(fā))
學生在放松身心的同時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而同樣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魅力的,還有很多第一次來大陸、第一次來云南的營員們。在看完小學生們跳的鍋莊舞后,大家紛紛感慨,“看得很感動、很激動!
拾級而上,仿佛張開懷抱擁抱大山的教學樓矗立在半山腰,一間間教室窗明幾凈,學生們雀躍的聲音仿佛飄在云端。走進教室,營員們帶著小朋友們一起做手工,有做風車的、有做紙青蛙的、有用一次性筷子做玩具“小手槍”的,還有去室外一起做游戲的。
臺灣學生和德欽二小學生互動交流。(中國臺灣網 孫路路 攝)
“帶著小朋友們一步一步折青蛙,一同比賽較勁,每雙清澈的眼眸都充滿了希望!睜I員們在閉營儀式上分享道,天真可愛的孩子們也同樣給了營員們莫大的能量。臺灣學生和德欽縣小學生的互動,實質上是文化的交流和傳承。在真摯的面龐和清澈的眼眸中,看到的是民族文化的希望。
第五屆云南茶馬古道攝影紀行體驗營營員與德欽二小學生合影。(中國臺灣網 趙路 攝)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歷史的長河奔流不息,中華文化在歷史的滋養(yǎng)中愈發(fā)歷久彌新。無論文化形式抑或文化內涵,無論文化元素抑或文化全貌,無論文化傳承抑或文化創(chuàng)新,都在千百年的歷史進程中內化為中國人的精神基因。兩岸青年,當從根與脈、源與流中走向未來,延續(xù)民族文化血脈,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號”巨輪行穩(wěn)致遠。(文/孫路路 審校/許輝)
【記者手記】
鄉(xiāng)村振興為文化守正創(chuàng)新提供經濟基礎
云南背一川,無雁到峰前。走進云南,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延綿不斷的大山,而德欽二小依山而建且對面也是山,可以說是四面環(huán)山。我們到達德欽二小時正值學校放暑假的前一天,孩子們正開心地搬著一箱一箱的牛奶水果。放眼望去,寬敞明亮的教室每一間都有多媒體教學設備。這在十年前是根本沒有辦法想象的。鍋莊舞淳樸而熱烈,合著遠方大山的身影,孩子們真切而懵懂的眼神令我動容。他們臉上的真摯笑容,讓我在那一刻明白了鄉(xiāng)村振興四個字落在每一個鄉(xiāng)鎮(zhèn)、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家庭是怎樣的偉大!霸倏嗖荒芸嗪⒆樱俑F不能窮教育!笔沁@一刻的生動寫照,也是照進大山里那一所所學校、一個個家庭的溫暖光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