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家,我們中國人可以拼命”——訪“七七”抗戰(zhàn)名將吉星文之子吉民立
新華社臺北7月6日電(記者齊湘輝 何自力)“1937年,父親吉星文擔任國民革命軍第29軍所屬第110旅第219團團長,駐守宛平。‘七七事變’爆發(fā)的時候,是他下令‘堅守陣地,堅決回擊,堅持抗戰(zhàn)到底’!
“七七事變”爆發(fā)80周年之際,吉星文將軍之子吉民立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回憶了那段屬于中華民族的共同歷史。雖然吉星文逝世時吉民立只有6歲,但父母及父親部下老兵留下的回憶,尤其是父親的日記和照片,讓他牢牢地記住了這段歷史。
吉民立說,父親之所以被派駐守衛(wèi)宛平城,是因為他有“吉大膽”之稱——這個外號是趙登禹將軍取的,因為父親和日本人打仗時都是拿著大刀沖到最前面的。
有趣的是,吉星文的叔叔抗日名將吉鴻昌外號也是“吉大膽”。吉鴻昌的愛國、抗日精神,深深感染了吉星文。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事變發(fā)生的次日下午,我父親拒絕了日軍限令于當晚7時前投降的通牒,下令官兵‘堅守陣地,堅決回擊,堅持抗戰(zhàn)到底’!”吉民立回憶說。
“為了國家,我們中國人是可以拼命的!”吉民立說,父親當時組建敢死隊,一天內(nèi)要招100人,但半天就來了300人,沒被選上的另外兩百人都為不能上場殺敵痛哭。
在吉星文的指揮下,守衛(wèi)盧溝橋的戰(zhàn)士與日軍展開了激烈戰(zhàn)斗。一位青年戰(zhàn)士用大刀砍死砍傷日軍13人,壯烈殉國。最后,全連只剩下4人。
從11日起,日軍以大炮猛烈轟擊宛平城及附近一帶,吉星文頭部負傷但依然堅持指揮戰(zhàn)斗,并組織城內(nèi)居民疏散。7月30日晚,吉星文團官兵揮淚告別宛平父老,撤退到長辛店,盧溝橋隨即淪陷。
“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zhàn)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民族抗戰(zhàn)的起點。吉星文作為抗日英雄,也從此英名遠播,廣受稱頌。戲劇大師田漢曾創(chuàng)作話劇《保衛(wèi)盧溝橋》在各地上演,其中就有吉星文團長,以真名實姓出現(xiàn)在舞臺上。
“父親痛恨日寇,但對老百姓十分愛護!奔窳⒒貞浾f,守衛(wèi)盧溝橋時,日軍炮彈落在發(fā)放賑糧的人群周圍,吉星文大喊:“趕快散開!隱蔽!”
當時日本侵略者對吉星文恨之入骨,他們提出所謂停戰(zhàn)會商的條件之一,就是撤換盧溝橋守軍,并指名道姓,要“接替吉團防務(wù)”。
吉民立還清楚地記得,父親有一張十分珍視的照片,拍攝的是“七七事變”后的盧溝橋廢墟。吉星文親筆在照片上寫下“‘七七’抗戰(zhàn)在盧溝橋,首先與日軍殊死戰(zhàn),余在此處受傷,同各官長留影紀念。星文書。”
“在父親心中,‘七七事變’是揮之不去的傷痛記憶,每到7月7日,我的父親就會想起那場慘烈的戰(zhàn)爭。有一年的紀念日,他在日記里寫道,過去的長官如張自忠將軍、趙登禹將軍均已殉國,想到此處,無心紀念!奔窳⒄f。
讓吉民立遺憾的是,如今在臺灣,知道吉星文名字的人越來越少,每年7月7日,雖然島內(nèi)有不同團體舉辦的紀念活動,但是規(guī)模越來越小。“我們每年紀念‘七七事變’,是希望威武不屈的抗戰(zhàn)精神得以傳承,讓現(xiàn)在的兩岸同胞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環(huán)境。”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