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底,昆曲《長生殿》在臺灣演出。圖為演員們帶妝在臺北故宮參觀。記者 杜榕攝
2009年9月,大型原生態(tài)歌舞《云南映象》在臺演出。 記者 孫立極攝
5月15日,“兩岸漢字藝術(shù)節(jié)”新聞發(fā)布會在北京孔廟舉行。圖為學童們在誦讀《弟子規(guī)》。記者 孫立極攝
中華文化的血脈,是兩岸同胞無障礙溝通的基因密碼。一條臺灣海峽與60年的時光,都阻隔不了彼此的心有靈犀。
兩岸文化交流
穿越時空的使者
情感紐帶
民族共享的記憶
5月15日,北京孔廟。
60位身著古代學生服的學童,齊聲誦讀《弟子規(guī)》;大陸絲竹名家塤琴合奏《幽蘭操》。朗朗童聲,悠悠古樂,回蕩在古樹參天、屋宇儼然的孔廟。
這是“兩岸漢字藝術(shù)節(jié)”新聞發(fā)布會,主辦者的安排,既是向文化宗師孔子遙致敬意,也是作為后世子孫對先祖先賢莊嚴慰告。
“去年到臺北,看見到處是‘漢字藝術(shù)節(jié)’的旗子。” 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許嘉璐說,“我就想,何時兩岸可以共同舉辦這個藝術(shù)節(jié)。沒想到,一年時間就實現(xiàn)了。這是臺海和平發(fā)展、兩岸走向互信的證明!
就在兩岸學者暢談漢字藝術(shù)的時候,臺中縣大甲鎮(zhèn)瀾宮,正在舉辦“全球媽祖文化攝影大賽作品展”,取自兩岸媽祖文化交流重大事件的300多幅圖片,將在這里展出一個月。
媽祖是中國影響最大的航海保護神,在臺灣擁有上千萬信眾。圖片看來風平浪靜,20多年前的真實故事卻是波濤洶涌——1987年,臺灣宜蘭南方澳港,軍警在一艘漁船中查扣了來自大陸的5尊媽祖神像。按照規(guī)定,走私貨品一律焚毀。漁民們四處陳情,終于令當局網(wǎng)開一面,將神像奉祀南天宮。
1989年,南天宮決定護送5尊媽祖神像回娘家——大陸湄洲祖廟。因臺灣當局不允許直航大陸,南天宮以媽祖海上環(huán)島弘法的名義,悄悄赴大陸“謁祖刈香”。
是年農(nóng)歷四月初一,一支19艘插滿黃色旌旗的船隊,載著5尊媽祖神像浩浩蕩蕩啟程。經(jīng)過一天一夜的航行,船隊跨越臺灣海峽,直抵莆田。大陸為沒有證件的臺灣漁民特事特辦,讓這支數(shù)百人的“謁祖刈香”隊順利抵達湄洲島。
四月初六,載著百余座湄洲媽祖分身神像的船隊歡歡喜喜返回臺灣。雖然,船員被處兩個月到四個月不等的徒刑,卻在全島引起轟動,南天宮從此香火鼎盛。
1997年1月,湄洲媽祖金身首度跨海赴臺,100天時間里,受到臺灣1000多萬人次的頂禮膜拜,成為海峽兩岸間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民俗交流活動。
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曾說,“文化,是一個民族共同分享的記憶和感情!眿D孺皆知的孔子、草根信奉的媽祖,對這些記憶和感情而言,時間與空間都不是距離。
[ 責任編輯:高大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