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臺北9月20日電(記者 茆雷磊 陳鍵興)身著蒙古族傳統(tǒng)服裝,七男一女共八名演員拉響13世紀就已成為草原流行樂器的馬頭琴,同時用蒙古族神奇而獨特的聲樂形式呼麥吟唱起草原上的古老民歌……這就是來自內蒙古民族歌舞劇院、現(xiàn)正在臺灣交流演出的安達組合。
從高雄、屏東到臺北,大大小小十多場表演中,安達組合在舞臺上的精彩表現(xiàn),都贏得臺下的如雷掌聲和尖叫喝彩。懂得欣賞、善于互動的島內鄉(xiāng)親毫不吝惜對馬頭琴和呼麥的贊美,他們的熱情與支持也令安達組合深深感動。
蒙古語“安達”是結拜兄弟之意。成立于2003年的安達組合,目前成員包括那日蘇、敖特根巴雅爾、烏日根、青格樂、巴特爾、金永明、孟和吉亞、賽汗尼亞(女)等八位內蒙古青年藝術家。作為國內現(xiàn)今唯一擅長將馬頭琴、口弦琴等傳統(tǒng)蒙古族樂器與呼麥演唱完美結合的專業(yè)藝術團體,他們于2006年在權威歌唱賽事第12屆CCTV青年歌手大獎賽中勇奪原生態(tài)組團體第一名,從而名聲大噪。
蒙古族素有“馬背上的民族”之稱,馬頭琴是他們最有代表性的民族樂器,其音色深沉、渾厚、蒼勁、遼闊,適宜表達蒙古族勤勞、強悍的性格特征。這種歷史悠久的弓弦樂器有兩根弦,每根弦又各由200多根小弦組成,演奏時對力度要求很大。經年累月的苦練,使安達組合每個成員的手指甲都被琴弦勒出了深深凹痕,也許正因這番苦功,他們的馬頭琴演奏總是一氣呵成、收放自如。
蒙古族特有的聲樂藝術呼麥,是由表演者用喉嚨發(fā)出一個低八度共鳴音的同時,在口腔里又產生一個上方八度音的哨音,從而形成泛音。為了繼承這項在內蒙古失傳已久的絕技,安達組合2003年起隨蒙古國呼麥大師奧都蘇榮潛心學習。經過數年融會貫通,如今他們的呼麥演唱可謂“高如登蒼穹之巔,低如下瀚海之底,寬如于大地之邊”,令觀眾由衷感嘆蒙古族音樂的偉大。
“馬頭琴和呼麥目前在世界上不乏愛好者和繼承者,我們要走出自己的路就必須更充分地挖掘內蒙古大草原上的音樂寶藏,同時在傳統(tǒng)技藝中添加現(xiàn)代元素!卑策_組合隊長那日蘇告訴記者,他們?yōu)榇私洺I钊肽羺^(qū)采集民歌、尋找靈感,在音樂制作和現(xiàn)場演出中則著意強化節(jié)奏與旋律的感染力,使普通觀眾更易于欣賞。
功夫不負有心人,首次赴臺表演的安達組合,一路走來贏得了臺灣觀眾的稱贊,組合成員們興奮、激動的心情始終溢于言表!拔覀兊呐κ菫榱俗尨蠹野l(fā)現(xiàn)蒙古族獨特藝術之美,然后一起將它發(fā)揚光大。臺灣同胞的熱情鼓勵是我們的榮幸,也將成為我們繼續(xù)前進的動力!蹦侨仗K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