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王菲和她的嫣然基金會,社會目光投向了“兔唇”兒童;因為老齡化的加劇,阿爾茨海默病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因為李連杰和電影《海洋天堂》,兒童自閉癥被越來越多的人提起。
“我們不能指望每一個弱勢群體都有一位明星為他們‘代言’!敝袊嗣翊髮W社會學教授周孝正認為,中國社會目前對于弱勢群體的關注和幫助值得肯定,但是對于大眾并不熟悉和了解的“小眾”弱勢群體,依然缺少有效的幫助辦法。
記者了解到,由于自閉癥兒童幾乎離不開人照管,許多家庭都有一方辭去了工作專門照顧或陪讀訓練,家庭收入減少了一半;而高昂、長期性的康復訓練費用讓不少家庭背上了沉重的“經濟包袱”。
一些殘聯干部和自閉癥康復訓練機構從業(yè)人員認為,政府應重視自閉癥群體,盡快建立健全常態(tài)化的社會救助與康復機制,為自閉癥群體“減壓”,緩解社會的“后顧之憂”。
一是將各類民辦康復機構納入規(guī)范化管理,通過政府的殘疾人扶持項目來支持機構運轉。通過民辦公助、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降低民辦康復機構的運營成本,鼓勵民間辦殘疾人服務設施。
二是借助多元化力量將幫扶常態(tài)化。加大對公辦專業(yè)化康復機構建設力度的同時,通過銀行為客戶設立每月定額捐款,專項惠及自閉癥等“小眾”弱勢群體,慈善機構細化捐款項目,并將市場機制引入公益領域,避免善款“跑冒滴漏”。
三是加強自閉癥知識宣傳,提高社會的干預意識。目前,很多家長都是看到媒體宣傳才意識到孩子可能患有自閉癥,而這種知識普及力度遠遠不夠,很多家庭還是抱有著“貴人語遲”等舊觀念。如果全社會都認識到自閉癥的嚴重性,并隨時提高警惕,未滿周歲的自閉癥兒童就可能被發(fā)現。
“慈善機構等民間力量發(fā)揮作用畢竟有限,建議國家盡早出臺特殊教育法,將對自閉癥等特殊群體的救治納入法制化軌道。”陳宏樂說。
[ 責任編輯: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