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延數(shù)千年以后,春節(jié)已不單單是平淡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它和“回家”這個溫暖的詞匯融匯在一起,衍生出新的社會、文化價值!斑^年回家”是一整年累積鄉(xiāng)愁的釋放,是被距離疏遠了的親情的回歸,是中國人最美好共同記憶的一次次重現(xiàn)。馬年春節(jié)期間,中國臺灣網的記者、編輯,將用文字和圖片與廣大網友一起分享回家過年的親身經歷。溫暖而艱難的春運、團圓溫馨的年夜飯、忙碌而幸福的爸媽、重新集合的小伙伴,讓我們一起品味濃濃的年味。
冬季的“雪城”牡丹江。(中國臺灣網 于斯文 攝)
中國臺灣網1月29日牡丹江消息 從工作的北京一直向北1500公里就是我的家——牡丹江。它是個不起眼的東北小城,但也算風姿綽約,夏冬兩季都有獨特的自然景觀,是個人杰地靈的好地方。
我生于斯長于斯。雖然畢業(yè)后遠離故土,投奔了首都,卻也每年春節(jié)都要回家過年。家里變化不是很大,雪還是能積到膝蓋,冰還是能封住江面,最愛吃的燒烤也基本還是那個味兒。
記得,小時候的春節(jié)年味總是很足,老人們那時還是家里的頂梁柱,過節(jié)自然要守各種各樣的規(guī)矩。除夕要換新衣,一家人包餃子放鞭炮,收壓歲錢一定得磕頭;初一要起大早跟著大人去四處串門、拜年;初三要跟著媽媽回娘家;初五(破五)要起早放鞭炮......
這些年,老人們逐漸凋零,家里過年基本也就只有我們一家三口。盡管人少些,沒以前熱鬧,年還是一樣的過,爸媽每次都會在我回家前把年貨辦齊,把我最饞的酸菜、油豆角備足。家里收拾得干干凈凈,貼上窗紙,掛上燈籠,等除夕那天整夜整夜的開著。爸媽在,家里就從沒顯得冷清過。
親戚雖說不少,各種哥哥姐姐也多,但自小就不算特別親近,反而和幾個同學更為要好。他們畢業(yè)后大多工作在東北,所以往往也只有在春節(jié)才能和這些小伙伴們一聚。
這些朋友一直陪伴我度過學生時代,積累下的情誼并非距離和歲月可以縮減。所以,雖然總是一年一見,卻不減親切,更多話聊。有家燒烤店一開就是十幾年,烤串是越來越難吃,我們卻也還是每年春節(jié)鉆來這里,“老板,來30串排骨”,然后吃著聊著,回憶學生時代的無腦事,聊聊工作上的扯淡事,說說和各種姑娘們的正經事,就這么一直聊了十幾年。我想大概還是要繼續(xù)聊下去的。
在家里還有很多的“熟人”,有時走在街上都有喊“斯文”,抬頭一看是十幾年的鄰里街坊,“斯文都這么大了,在哪工作,跟小時候還是一個模樣。”
看,這里就是你的家,有好多的人看著你長大,看著你離開、出走,看著你回家過年。
在最重要的節(jié)日,和愛你的人在一起,這就是回家過年的意義!(中國臺灣網記者 于斯文)
作者小資料:
于斯文 中國臺灣網觀點互動部副主編
性別:男
離家來京工作時間:3年半
家鄉(xiāng):黑龍江省牡丹江市
回家總里程:1500公里
回家交通方式:飛機
回家過年感言:回家過年 和愛你的人在一起!
牡丹江鏡泊湖瀑布。(中國臺灣網 于斯文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