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助力海外流失文物回國打出“組合拳” 文物追索能力不斷提高
央視網消息:國家文物局9日發(fā)布,意大利返還的56件中國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本次返還是在中意兩國政府關于防止文物非法進出境雙邊協定框架下開展的一次成功合作。
2022年10月和2024年4月,意大利文物憲兵分別向我國通報3件和53件其查獲的疑似中國文物信息。國家文物局根據專家鑒定和法律研判結果,向意方提供了翔實的鑒定意見和法律依據報告,并通過外交渠道向意大利政府正式提出返還要求,意方做出返還上述56件文物藝術品的決定。
據專家介紹,該批文物藝術品主要應為我國甘肅、青海、陜西等地區(qū)的出土文物,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其中,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彩陶涵蓋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以及馬廠類型,為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fā)展提供直接物質資料,漢代、唐代陶俑和元代陶獸提供了當時社會安定富足與開放包容的實物見證。
文物保護法修訂 加強文物追索返還國際合作
11月8日,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文物保護法(修訂草案)。在助力海外流失文物回國方面,這次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提供了哪些保障?
據介紹, 海外文物回歸主要有三大渠道:購回、捐回、追索。這次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新增了對流失海外文物追索返還的條款,即國家加強文物追索返還領域的國際合作。對于因被盜、非法出境等流失境外的文物保留收回的權利,且該權利不受時效限制。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中國國際私法學會副會長霍政欣稱:“總體上來看,依據國際法和國內法依法展開追索,那么是目前來看最為有效、同時也是成本最小的一種追索方式,也是今后中國實現文物回家的最重要的一種方式。這個條款的制定,也是我們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強涉外領域立法的一個重要體現。”
今年初,國家文物局從美國成功追索被盜流失的西周豐邢叔簋。1月28日,文物在專人護送下搭乘航班安全運抵北京,結束其40年的海外漂泊歷程,重回祖國懷抱。經組織專家實物鑒定,并與歷史檔案照片、拓片資料反復比對核驗,綜合判定,該簋是豐邢叔簋原器,為一級文物。
2023年10月25日,中國駐澳大利亞使館接收澳方向中國返還的4件流失文物藝術品與一件古生物化石。其中部分為澳方在海關入境環(huán)節(jié)截獲,另有部分為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和澳大利亞友人捐贈。
此外,“章公祖師肉身坐佛像追索案”也曾轟動一時。這是中國民間通過民事訴訟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開創(chuàng)性案例。1995年被盜的章公祖師肉身坐佛像,2015年在匈牙利被發(fā)現,隨后中國村民在荷蘭和中國提起訴訟,盡管荷蘭法院以訴訟主體資格問題駁回了起訴,但此案例開啟了中國民間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新途徑。
如今,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長,中國的文物追索能力不斷提高,取得了顯著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關注海外流失文物的返還問題。2019年,國家文物局還專門成立了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辦公室。截至目前,中國已與秘魯、意大利、希臘、土耳其、美國、澳大利亞等27個國家建立了防止文物盜竊、盜掘及非法出境的政府間合作框架,成功促成了43批次、1900余件(套)流失文物回歸祖國,中美兩國政府已第三次續(xù)簽“關于防止中國文物非法入境美國的政府間諒解備忘錄”,有效期再度順延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