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教授的“東游記”:騎車重走絲路,感受非凡華夏 | 老外講故事·中華文化圈粉記(16)
奧雷·伯曼
(荷蘭)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授
“現(xiàn)在是5月10日中午,我做到了!從阿姆斯特丹騎行7500公里后,我到達了中國新疆西部城市伊寧附近,這里的邊境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歡迎!”鏡頭里,身穿騎行服的荷蘭人奧雷·伯曼用略帶喘息的聲音,激動地分享自己的行程,一路騎行的疲憊仿佛在這一刻被驅散。對他來說,抵達中國并不是此次騎行旅程的終點,此刻,他與中國文化的奇妙邂逅才剛剛開始。
今年2月,64歲的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建筑系教授奧雷·伯曼從荷蘭阿姆斯特丹出發(fā),騎著一輛18公斤的自行車,攜帶45公斤重的簡單行李,一路向東,目標是橫穿歐亞大陸,到達中國上海。他給這趟旅程起了個名字——“東游記”。
“最后的4000公里旅程,是穿越一片名為中國的廣袤土地。”在奧雷·伯曼看來,在中國生活多年后,這趟旅程他不是游客,更像是一次騎車回家的旅行,“我重新認識了中國!中國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多樣性和豐富多樣的文化,能夠親身體驗并深入其中,是非常有意義的。”
重走絲綢之路:
騎上自行車,感受非凡華夏
20年前,荷蘭人奧雷·伯曼第一次來到中國,其后數年間,他在中國從事文化、建筑和藝術等方面工作。他擔任過雙城雙年展的創(chuàng)意總監(jiān),改造老廠房,建立新的博物館。后來搬到上海,在同濟大學擔任建筑系教授。這次長達156天的騎行之旅,正是他在同濟大學工作的一部分,他一邊騎行一邊教學。也因此,有網友稱他為“騎行10756公里來上班的教授”。
去年10月,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的背景下,奧雷·伯曼在網上公布了自己的跨文化項目“東游記”計劃——從阿姆斯特丹出發(fā),一路騎行到他的工作地點上海,探尋“我們這個時代最寶貴的紐帶,21世紀的新絲綢之路”。
當時很多人好奇,他為什么要以這樣緩慢的方式前往一個早已熟悉的地方!皟H僅一張飛往上海的機票,永遠不能揭示‘東方’的真正意蘊!眾W雷·伯曼說,他要用騎行的方式,展開一場“穿越珍貴文化遺產的探索之旅”。“從西到東,我想充分地體驗一種緩慢的變化,包括文化、建筑、景觀、飲食習慣、說話方式等不同方面!彼灿妙H具中華文化特色的詞匯形容這趟旅程:“我想以自行車為‘毛筆’,書寫一幅關于東西方文明對話的‘書法’。”
一個人,一輛自行車。今年2月1日,奧雷·伯曼踏上東行之路,一路觀察風土人情,尋訪歷史古跡。嚴寒、逆風、巍峨的山脈、崎嶇不平的道路、突如其來的洪水和野生動物……跨越季節(jié),克服險阻,5月10日,他從新疆伊寧進入中國。
從吐魯番到哈密、瓜州、敦煌、嘉峪關、蘭州、定西,再到西安……奧雷·伯曼沿著絲綢之路一路前行。賽里木湖、火焰山、莫高窟、白馬寺……走過這些自然和人文景觀,他對華夏大地有了全新印象。
站在陽關故址,他向西遠眺,想象著2000多年前絲綢之路上騎著駱駝的旅人們踏上穿越亞洲的漫長旅程時所見的景象,指著遠方發(fā)出感慨:“難以置信,我自己剛剛也來自那個地方!”在火焰山,感受著48℃的高溫,他感嘆自己的“東游記”與中國最著名的《西游記》在此相遇,“很遺憾的是,我沒有像孫悟空一樣的徒弟,也聯(lián)系不到鐵扇公主借芭蕉扇,真的太熱了!”在敦煌莫高窟,他在傍晚閉園后到附近散步,且聽鳥鳴清脆,頭腦中冒出曠世建筑背后的關鍵詞:奉獻、決心、毅力、力量……
感悟文明底色:
看風景背后的意義,難忘人們善意
春去夏來,從西到東,從戈壁到蓮池,在中國騎行了近兩個月后,奧雷·伯曼于7月5日抵達上海。在同濟大學門口,師生們特地為他準備了終點線,歡呼和掌聲獻給這位勇敢而堅韌的教授。
8天后,名為“東游記”的展覽在浦東碧云美術館開展。擺在展廳正中央的,正是他的“親密伙伴”——伴他騎行萬里的自行車。他把自己到過的每個地點標注出來,和絲綢之路、玄奘西行,還有馬可·波羅的東方之旅繪制在一張地圖上,“我走過馬可·波羅和玄奘的歷史足跡,這些古老的商道、智慧之路,承載著人類千百年來的交流和夢想。”
展板上的一張張照片定格了“東游記”的重要時刻和他的思考。在一片稻田前,奧雷·伯曼拍下一張照片:前景是一片綠油油的稻田,遠處是一座白色的巨大風車。這個中國人司空見慣的畫面,在他看來,卻是一幅新舊能量交織的美麗景色。自古以來,糧食為人類提供能量,而如今,風車則是新能源的代表。由此,他聯(lián)想到漢字“和”,“‘和’字由象征稻田的‘禾’、象征需求和消費的‘口’組成:沒有人,稻米無用;沒有稻米,人難以生存。稻米與人相結合,共同孕育出社會與文明。中國人關于和諧、天人合一的理念大概就藏在這個‘和’字里了!透過眼前的景象,奧雷·伯曼看到了人的核心價值觀在漢字中得以體現(xiàn),也感受到了中國語言和文化的深厚底蘊。
這一路上,奧雷·伯曼不斷把這些旅途見聞和感悟,以視頻和文字的方式分享在網絡上,很多網友像追劇一樣跟著他“走”了一遍絲綢之路。看他的視頻總有一種時空穿梭感:古老的歷史遺跡、新建的博物館、傳統(tǒng)的曬稻谷方式、現(xiàn)代的高鐵列車,厚重的歷史、鮮活的生活……
一路上人們的善意令他至今難忘。入境中國時正值中午,工作人員看到他一個人騎著自行車而來,不僅分給他午飯,還把自己的筷子折斷,分給他一半;在伊寧,為補辦電話卡,當地好幾位熱心人輾轉花了近3個小時找來翻譯,為他翻譯證件,他才得以順利完成接下來的旅程;還有很多在網上追看“東游記”的人,與他相約在途經的城市碰頭,帶他領略當地的名勝古跡。
“這趟旅程不僅僅是為了跨越千山萬水,更是為了遇見沿途的人們、聆聽他們的故事,以及每蹬一次腳踏板帶來的全新視野。”正如奧雷·伯曼9月在上海參加世界設計之都大會時所說,“這段旅程深刻、觸動人心,讓我體會到人們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這也正是此次旅程的目標:編織一條全新的紐帶——人類對話與理解的‘新絲路’。”
新民晚報
記者:李若楠
視頻:陳炅瑋 張劍 實習生 張君儀
攝影:劉歆
視覺:蔣玉濤
翻譯:郭弈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