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張鐵路清河老站房完成平移保護 將與高鐵車站共存
近日,作為京張鐵路目前唯一遷移保護的歷史建筑,113年歷史的清河車站站房,分期完成了360多米的平移工程。在清河站房百余年的歷史中,詹天佑曾在此勘測、孫中山曾在此下車視察……隨著老站停辦客運業(yè)務(wù),沿用多年的站房隨之荒廢,但在有識之士的努力之下,老站房未來將與京張高鐵的清河站比肩而立、延續(xù)城市的歷史文脈。
700噸重老站房
分期完成360余米平移
北青報記者日前獲悉,清河老站房第二次平移施工順利完工,終于到達永久保護地,即將進入修繕階段。
京張高鐵開工建設(shè)后,2017年9月,清河站老站房完成第一次平移,向東移動84.55米至站房臨時存放位置。日前,清河老站房進行了第二次平移,向西南平移274.81米,是第一次平移距離的3倍多。施工方采用4臺油泵千斤頂、沿著4條提前預制軌道進行牽拉,每次牽引距離為20公分。二次平移于2月21日下午3點開始。
為防止牽引過程中老站房偏離軌道,技術(shù)人員采取分“三步走”的方法,分別在平移92米、184米、274米位置設(shè)置預埋件,裝置油泵千斤頂,經(jīng)過三次牽引最終完成老站房的“二次搬家”,到達永久“居住地”。
據(jù)了解,老站房自重700噸,平移軌道下方地面均為回填土,沉降風險大。施工人員在軌道鋪設(shè)前將路面夯實。同時,在平移過程中應(yīng)用水準儀、全站儀等測量設(shè)備,每隔1小時觀測一次沉降值,嚴格確保沉降值處于1公分安全沉降范圍內(nèi)。
清河老站房的平移路線,正好穿過京張高鐵清河站地下停車場頂板部分區(qū)域,而700噸重的老站房已超過地下頂板的極限承載力,如果直接穿過,將對地下工程造成破壞。施工人員在地下頂板區(qū)域上方架設(shè)鋼結(jié)構(gòu)進行加固,然后鋪設(shè)平移軌道,避免老站房重量通過軌道直接傳導到地下頂板上,保證老站房順利平移。
據(jù)記者了解,老站房將與即將建成的京張高鐵清河站為鄰,呈現(xiàn)出新老共存的建筑風貌。
京張鐵路為三等小站
孫中山曾在清河站視察
已有百余年歷史的清河車站,知名度并不高。鐵路文化學者王嵬通過查閱歷史資料、實地走訪比對,大致勾勒出清河車站的歷史變遷。
100多年前,京張鐵路開辟了中國人自行修筑鐵路的歷史。清河車站作為京張鐵路一座三等小站,因建于清河鎮(zhèn)而得名。詹天佑先生曾在此勘測、施工、驗收。1912年9月8日,孫中山先生曾在清河站下車視察京張鐵路。
資料圖片顯示,建成于1906年的清河站,為中西合璧風格的6柱5間式建筑,中間3間為候車室,外部為券門。
1949年以后,清河車站開始改造,站房三處拱券添加了門窗等物,南側(cè)向西接出了一間房屋,屋頂上的鐵瓦更換成了彩鋼板。站房中央正上方、由京張鐵路總辦陳昭常題寫于1906年的站匾被毀,建筑兩側(cè)的豎寫站匾幸存至今。
時至2014年,老站房的三處券門被封死一個,另外兩處改為售票處。東側(cè)的老站臺也因北京市郊鐵路S2線改造成為高站臺,西側(cè)老站臺保持原樣。2016年10月,清河站停辦客運業(yè)務(wù),使用了110年的老站房隨之荒廢。
學者為老站房爭取文物身份
終獲官方認定
2015年,王嵬便注意到,京張高鐵即將動工,北京北站、清河站規(guī)劃作為兩座始發(fā)站,必然要進行大規(guī)模的改擴建。位于北京北站之內(nèi)的西直門站老站房,為市級文保單位、相對安全,清河站卻并未獲得官方的文物認定。王嵬擔心,老站房恐在建設(shè)中被拆。
隨后,王嵬將對清河站的考察整理成一份6頁的《不可移動文物認定申請表》,于2015年11月26日遞交給海淀區(qū)文化委員會文物科。此后,他每次路過清河,都會去看一眼老站房是否存在。等待了一年半,終于迎來好消息。
2017年5月25日,海淀區(qū)文委公布《關(guān)于將“清河車站”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公告》。公告顯示:海淀區(qū)文化委員會根據(jù)北京市文物局的統(tǒng)一部署,開展了“清河車站”文物認定工作。根據(jù)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的調(diào)查報告,依據(jù)《文物認定管理暫行辦法》和《北京市<文物認定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試行)》之規(guī)定,現(xiàn)將“清河車站”認定為“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
2017年6月,王嵬的新書《我的京張鐵路》出版,他用40萬字、3000多張照片、100多段視頻,記錄下京張鐵路的歷史變遷。2017年9月,由于京張高鐵清河站的規(guī)劃建設(shè),清河站老站房開始平移,未能實現(xiàn)原址保護,但建筑本體被完整保存下來。
希望老站房能“活起來”
京張鐵路缺乏整體保護
就清河站未來的保護與利用,王嵬認為,老站房能夠完整保存下來是第一步,希望未來不要大門緊鎖、僅僅成為一處歷史景觀。他期待老站房能夠活化利用,最好能和鐵路相關(guān),例如作為售票處或展示清河車站歷史沿革的展室等。清河站被拆掉的站臺帽石,現(xiàn)存于中國鐵道博物館,王嵬希望有朝一日這塊石頭能回到清河站,選擇適合的地點進行鋪裝。
“文物級別參差不齊,缺乏整體保護!蓖踽瓦@樣概括京張鐵路的文,F(xiàn)狀。在他整理出的一份《京張鐵路建筑物清單》中,全線25座老站房,大部分歷史超過百年,但有11座已被拆除。幸存下來的14座老站房,有的已經(jīng)看不出站房的模樣,有的被改作他用,僅有部分站房獲得文物認定——青龍橋站是全國重點文保單位,西直門站是市級文保單位,清華園站、清河站系文物普查登記項目。除了清河車站,2018年5月,王嵬還就京張鐵路昌平站建筑遺存向當?shù)匚奈锊块T遞交《不可移動文物認定申請表》,之后獲得文物認定。
王嵬認為,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主修建的第一條干線鐵路,作為線性工業(yè)文化遺產(chǎn),沿線有很多車站、機車房、蒸汽機車水塔、辦公用房、橋梁、隧道……考慮到鐵路文物的完整性,這些歷史遺存應(yīng)獲得整體保護。文/本報記者 王薇 崔毅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