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在陜北高原找到文化之根

2018-01-31 11:03: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光明日報記者 陳海波 張哲浩

  “你想不想打鼓?我可以教你。”

  5歲多的肖嘉鵬背著一支小腰鼓,剛剛和叔叔阿姨們跳完一段腰鼓舞,難掩天真和興奮,向記者提出了這個問題。因為他喜歡打腰鼓,他認為記者也一定會喜歡。

  1月中旬的“腰鼓之鄉(xiāng)”延安安塞,北風強勁,我們在寒風中感受到了黃土文化的熱情和自信。這是一種傳承。在安塞,在陜北,在黃土高原,腰鼓、剪紙、農民畫、布堆畫、民歌等傳統(tǒng)文化,正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從87歲到6歲 

  延安市安塞區(qū)真武洞鎮(zhèn)馮家營村,黃土高原上一個很普通的村子,但讓人一見難忘。它的特別之處在于窗戶上的剪紙、院墻上的農民畫以及不時響起的陣陣鼓聲。記者走進村子時,村民們正在打腰鼓。數十人的隊伍,肖嘉鵬在最中央,舞步有些許踉蹌,但打鼓的勁兒十足。他是隊伍中年齡最小的一位,還在幼兒園上大班。

  肖嘉鵬學習腰鼓是在2017年5月。“看到爸爸打腰鼓,覺得很好玩,爸爸跟我說一個動作,我學著做,很快就會了。”他的描述透著一股輕松和自信。

  爸爸肖玉飛能理解兒子的自信,因為安塞人的骨子里都回響著鼓聲。肖玉飛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13歲開始跟父親學習打腰鼓,已經打了30多年。他腰鼓打得好,還當上了教練,閑暇時去外地教人打鼓或演出。有次演出回來,兒子看到他手機里的演出視頻說:“我會打腰鼓!彼荏@詫,讓兒子試試!半m然打得不正規(guī),但也還可以。”于是,他開始教兒子打腰鼓,就像當年父親教他一樣。

  腰鼓在這片黃土高原上已經打了上千年,常用來表達豐收的喜悅和節(jié)慶的歡樂!靶〉絼倳,老到九十九,都是腰鼓手”,這是安塞人的說法。馮家營村有腰鼓手246名,年齡最大的87歲,最小的6歲。

  當然,也有人不會打鼓,他們會的是剪紙、民歌、布堆畫等。同村的王永軍就不會打腰鼓,他會吹陜北大嗩吶,但他現在最出名的是手工制作腰鼓。“我一直對傳統(tǒng)藝術感興趣,最開始跟別人學習制作嗩吶,后來又學了做腰鼓。”他的兩個兒子繼承了他的手藝,幫他打下手。

  王永軍做腰鼓時,鼓的皮子一定要用當地的北方旱牛皮,結實耐用,敲起來聲音洪亮。鼓框一定要用當地的楊樹和柳樹,做出來的鼓輕,方便小孩子用。因為他知道,小孩子會喜歡上腰鼓,這些腰鼓會一直打下去,一直傳承下去,就像肖玉飛一家。

  心里更踏實了 

  肖嘉鵬對腰鼓的喜愛出自天然,盡管他還不知道腰鼓意味著什么。在安塞區(qū)非遺文化傳承人曹玉寶看來,腰鼓是村民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組成這個世界的還有剪紙、農民畫、布堆畫、民歌等黃土高原上的民間藝術。他們用腰鼓表達喜悅,用剪紙和繪畫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用歌聲訴衷腸和情思。

  曹玉寶認為,他們從這些傳統(tǒng)藝術里獲得了一種文化自信的堅定心態(tài)。大伙兒農閑了就練練腰鼓、做做剪紙或布堆畫,琢磨技巧和技法,“心里也更踏實了”。

  誰也沒想到,與黃土為伴,甚至被一些人視為“土氣”的民間藝術,如今成了時髦!拔矣袝r候打開電視,看到一些南方城市也有人打腰鼓,一眼能認出,他們的服裝和裝備都是我們安塞的!毙び耧w說。

  作為制鼓人,王永軍的體會更真切。找他定做腰鼓的人不僅來自陜北,還有的從山東、四川等地遠道而來。他在家里墻上貼了一個掃碼支付的二維碼,“年輕人都習慣用手機付錢”。王永軍不曾想過,他的家竟成了“景點”。慕名而來的購鼓者,感興趣的不僅僅是腰鼓,還有他那傳統(tǒng)的制鼓手藝。而且,這些人大都是年輕人!白鲆粋腰鼓得十三道工藝,很講究!彼f。

  當地年輕人也從傳統(tǒng)文化里找到了自信。安塞區(qū)建華鎮(zhèn)野家砭村的90后農民野強強,曾經覺得陜北民歌難登大雅之堂。有一天周圍人唱民歌,他靜心聆聽,大受觸動,重新認識并學習陜北民歌,從黃土高原唱到了央視《星光大道》的大舞臺!斑要唱響全國,唱響世界,讓陜北民歌紅遍五湖四海!

  民間文化藝術活起來 

  很多人都成了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者,比如曹玉寶,他注冊公司做培訓,挖掘和培養(yǎng)民間藝術人才,并組織演出。

  曾經一段時間,傳統(tǒng)藝術因民間藝人的老去而式微。近年來,安塞實施民間文化藝術“五進課堂”活動,讓腰鼓進體育課、剪紙進手工課、農民畫進美術課、民歌進音樂課、陜北曲藝進學生社團,還組織編寫了《陜北民歌新唱》《安塞腰鼓》等地方教材。目前,多數學校都組建了腰鼓隊和剪紙、農民畫、民歌、曲藝等民間藝術社團。

  安塞人把這些傳統(tǒng)藝術親切地稱為黃土文化,就像黃色是他們的膚色一樣,黃土文化是他們的根兒!巴ㄟ^傳承,使你知道你的根兒在哪里!卑踩麉^(qū)委外宣辦負責人告訴記者。

  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豐富了村民的精神世界,也改善了他們的物質生活。肖玉飛農閑時去外地演出或當教練,一年可以多收入五六萬元。王永軍今年準備招幾個人,再上幾臺先進的工具,計劃做一萬個鼓。愛好剪紙的葉莉紅,辦起了合作社,取名“金刀一剪”,帶著大家一塊兒剪紙、刺繡、畫農民畫和布堆畫,“一年能賺七八萬元”。

  安塞通過“合作社+培訓基地+貧困戶”的方式,用文化資源改善困難群眾的生活水平。不久前,安塞區(qū)政府在化子坪鎮(zhèn)為農村留守婦女和貧困戶辦了刺繡培訓班,報名者十分踴躍。他們知道,只要手藝好,作品都能賣出好價錢。

  他們還計劃選擇傳統(tǒng)文化底蘊比較深厚的5個村子,分別以腰鼓、剪紙、農民畫、民歌、曲藝為主題,打造民俗專業(yè)村。通過專業(yè)村引領,把全區(qū)的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帶動起來,同時也帶動社會經濟發(fā)展。

  村民們常在剪紙和農民畫里,表達對生活的美好愿望。如今,這種愿望正從他們的創(chuàng)作里,走到現實中。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這種力量,在安塞,在整個黃土高原,愈發(fā)強大。

  《光明日報》( 2018年01月31日 01版)

[責任編輯:葛新燕]
剑河县| 沧州市| 海安县| 大丰市| 北川| 海宁市| 承德县| 萍乡市| 磐安县| 颍上县| 岳普湖县| 阿鲁科尔沁旗| 长治市| 崇阳县| 新建县| 全椒县| 山西省| 贺兰县| 界首市| 余江县| 北碚区| 汶川县| 平泉县| 永城市| 沙河市| 正蓝旗| 黄龙县| 旬阳县| 师宗县| 华安县| 且末县| 壶关县| 凤庆县| 兴海县| 潜山县| 青阳县| 丘北县| 五寨县| 通山县| 黎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