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彝良地震災區(qū),志愿者承擔了許多繁瑣的后勤保障工作,讓各路救援力量能專心投入到救災工作中。圖為9月10日,志愿者在搬運搭建活動板房的材料。中新社發(fā) 劉冉陽 攝
10日中午,震后的彝良縣城烈日當頭。羅炳輝廣場上,葉全軍直起身擦擦額頭上的汗,又彎腰拾起地上的垃圾。他是中國農村特殊人群“留守兒童”中的普通一員。地震發(fā)生后,15歲的他成為災區(qū)安置點的一名“迷你志愿者”。
10日上午一大早,住在帳篷里的葉全軍就起了床,洗漱完畢后趕到安置點志愿者中心。這是他做志愿者的第二天。
“爸媽都在武漢打工,只有我和外婆留在彝良。”葉全軍告訴記者,因為地震,家里的房子墻體開裂沒法住人,自己便和外婆一起來到了羅炳輝廣場安置點。
“剛到這里時,因為不能回家心里很害怕!比欢诎仓命c生活的兩天時間里,許多人向葉全軍伸出了援手!敖夥跑娛迨宕钇鹆藥づ,醫(yī)院的阿姨給外婆看病,還有陌生人給我們送飯、送水”,葉全軍說,“如果我也能幫助其他人就好了!
9日,葉全軍來到安置點志愿者中心,申請成為災區(qū)志愿者!拔业男』锇槎既竺耍蠹叶枷胱鳇c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葉全軍負責安置點的保潔工作。他戴著白色帽子、口罩、和黃色塑膠手套,在廣場“巡邏”,撿垃圾、倒垃圾、并向安置點災民宣傳“愛護衛(wèi)生、人人有責”。“我做的只是一點小事,但看到安置點變得更整潔干凈也很開心!
10日,安置點帳篷學校開課,在角奎中學念初二的葉全軍又能上學了!霸缟虾拖挛缟险n,課余時間就做志愿者!
在羅炳輝廣場安置點,這樣的學生志愿者還有很多,他們中有高中生、初中省乃至小學生,有人在幫忙搬運救災物資,一個人扛一袋蔬菜、兩個人抬一箱水;有人進行安置點服務工作,清掃臺階、發(fā)放避震知識宣傳單……孩子們用實際行動在感恩,也用自己稚嫩的雙手,展開災難中的自救與互救。
[ 責任編輯:吳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