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guān)鍵詞:
中國臺灣網(wǎng)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舌尖上的年夜飯之臺灣春節(jié)心意滿

2016年03月08日 17:57:03  來源:新華網(wǎng)
字號:    

  在大江南北中國人一年中對食物最執(zhí)著的這幾天,“好吃”、“好看”早已不能闡釋這份至深的固執(zhí),人們更講究的是“意頭”——一個囊括了一切美好的寬泛概念。美食從來都飽含滿滿心意,不單純?yōu)槲独俣,亦不獨屬人間。它還是溝通人神、跨越陰陽的中國方式——人需要表達對神明之敬意或?qū)ψ嫦鹊乃寄顣r,總是寓情于以祭拜為名的食物。

  我們的故事從何講起?臺灣或是最合適的地點。從“唐山過臺灣”(指歷史上由中國大陸向臺灣島的移民活動,“唐山”指華人的江山)到激蕩的近代史,這座不大的島嶼意外地成了諸多族群共同生息繁衍的土地。移民的傳統(tǒng)又不斷與臺灣文化交纏、碰撞與融合,建構(gòu)了臺灣人對春俗的集體回憶。

  遍尋中國年貨,聊慰“外省”鄉(xiāng)愁 

  南門市場,是北臺灣知名市場。隆記南京板鴨、逸湘齋、上海合興糕團店、金華火腿店、快車肉干、南園潮州粽子、龍?zhí)秱バ前印信粕狭宅槤M目的地名,裹挾著美食的復合氣息,若非身邊臺語的買賣聲不斷提醒著我,著實讓我難以分辨自己當下身在何地。“這是臺灣的春節(jié)?”我不禁嘟囔了一句。阿雅沒有直接回答我,倒是講起了一段八年前的采訪經(jīng)歷——

  當時還是研究生的她,因課業(yè)來到南門市場調(diào)研。一位由家人陪伴、坐著輪椅的老者引起了她的注意。一番對談后得知,他正是1949年匆忙來臺的上海老兵,即俗稱的“外省人”。當年二十出頭、從血雨腥風里拼殺而來的小伙子,如今已是年逾八旬、必須倚賴輪椅生活的垂垂老者了。他是南門市場的?,每逢春節(jié)總會來此置辦年貨,而他心里的年貨,首先必須有合興糕團店的上海松糕,必須是桂花的、包豆沙蓉。在他記憶深處,松糕是媽媽過年才舍得弄的美食。松糕后來也成了他的臺灣春節(jié)味道。如今,他與母親早已陰陽兩隔,但他仍習慣在每個除夕,擺三塊松糕、斟三杯清茶、燃三炷香,面朝故鄉(xiāng)所在的西北方磕幾個頭。在他看來,這毫無規(guī)范可循的祭祀儀式卻最能代表新年的來臨。松糕表達了他最隆重的心意——思念媽媽,即使無法再見。

  歲月的斑駁讓“外省人”的概念越發(fā)淡化,或終有一日它只能成為教科書中的歷史稱呼。南門市場的這些“外省美食”,在我看來也許只是一幅有所變形、甚至有些滑稽的大陸美食地圖?稍诤芏嘣⒕优_灣多年的、各懷故事的中國人的心中,它們卻是春節(jié)里最不能遺忘的、可能也最令人感傷的美食。上海老兵的媽媽松糕,金華的火腿,湖南的臘肉或南京的板鴨,每個地名,每種美食的背后都承載著滋味濃郁卻回味酸澀的心意。涉世未深的我,無法以任何一套傳統(tǒng)概說這些心意,就且稱它們作“思鄉(xiāng)”吧!

   

   心意云集之地:臺灣省屏東縣車城鄉(xiāng) 

  “粿”山“粄”海,得“閩客”中意 

  當然,幾十年的風云變幻讓南門市場不再純粹是外省人的“記憶所系之處”,也成了閩南人和客家人(俗語合稱“閩客人”)的美食集中之地。市場深處的面點攤擺滿了糕點面食。若非有阿雅,我一時半會兒還真看不懂這些樣貌百變的食品。我唯一能準確識別的大概只有粿(guǒ)了。沒料到的是,粿里規(guī)矩特別多,意頭各有千秋。“發(fā)粿”乍聽玄乎,若說發(fā)糕想必人人皆知。在年輕臺灣人看來,發(fā)粿算不上珍饈,但不少人都能說出個道理。平日的發(fā)粿可以“不修邊幅”,春節(jié)祭拜時卻絕不能有絲毫大意,粿上的裂痕必須綻得漂亮——夠大、夠深,才是意頭夠滿。客家人稱之為“有笑”,意寓來年興旺發(fā)達。現(xiàn)代臺灣人還習慣在發(fā)粿中心插上飯春花——一支精致的剪紙裝飾物。在福佬話(俗稱,一般指閩南語)里,“春”與“剩”同音,寓意“歲歲有余糧,年年食不盡”。過去,人們把飯春花插于剩飯,并稱之為春飯,如今一些臺灣人也會借著發(fā)粿烘托飯春花的美意。

  菜頭粿是閩南與潮汕地區(qū)對蘿卜糕的說法,菜頭是彩頭的諧音。食菜頭粿,來年愿得好彩頭。不過,臺灣人最普遍的春節(jié)粿當數(shù)咸粿與甜粿了。前者又名包仔粿,豐富的肉餡飽含著期待“神明祖先庇佑、來年包金包銀”的美好愿望。甜粿用料相對廣泛,豆蓉、芝麻、花生乃至黑糖皆可。在春俗里,“甜美”與“好意頭”幾乎是同義詞,是每個人都渴望的美好吧。

  阿雅說,閩南人的粿就是客家人說的粄(bǎn),亦即我們說的糕點。她說,紅粄應該是臺灣意頭“最華麗”的糕點了。這種又被稱作紅龜粿的食物,廣泛用于一年四季的民俗。春節(jié)的紅粄是最講究的。因為紅花米——一種可供染色的菊科植物的加入,紅粄通體呈現(xiàn)出自然均勻的淡紅,客家人還喜歡給粄捏出個又長又彎的“尾巴”,既像燕尾,又像古宅的燕尾脊,這是向神明表達敬意的方式,也是把心意送達神明的“捷徑”。對我來說,紅龜粿最顯著的特征更是精美乃至奢華的“龜背”,或醒目的“福、祿、壽”,或象形地化為圖案的壽桃、元寶或荔枝,或是融蝦紋、雙魚與松鶴,等等。就像雕版印刷一樣,木刻粿印是傳統(tǒng)社會述說這些心意的重要工具。這些年來,能見到的實用物已多是塑料制粿印了,傳統(tǒng)的木制粿印正在退出我們的生活。粿印正在從各家鋪子的鎮(zhèn)店之寶變成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這著實令不少“老臺灣”深感焦慮。

  不過粿或粄雖然心意十足,但若不小心,也會把美意“吃壞”。臺語中“把粿煎焦”的諧音極似“赤貧之赤”。為防萬一,人們不會貿(mào)然煎食粄粿,更不會以此法制作拜神祭祖的食物。這是方言的力量,或說任何一方水土,都有自己講究的心意。這就像廣州人絕不敢以豬的“左手左腳”拜神祭祖,因為在粵語中它與“礙手礙腳”的發(fā)音幾乎一樣。

  揣測神明心意,果品亦可“拜拜” 

  南門市場絕非浪得虛名,一層樓便幾乎掃盡臺灣主要春節(jié)食物。瀏覽過外省人與閩客人的好意頭后,我不禁再度心生困惑:“臺灣人有共同的春節(jié)食物傳統(tǒng)嗎?”

  當然!面前的水果攤便是答案。

  凡到過寶島的游客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在這里總能找到些之前從未見識過的新奇水果。不過對神明或祖先而言,口味好壞以外,還得講究“禮數(shù)”。鳳梨是臺灣名產(chǎn),也是頗受青睞的“拜拜”(俗稱祭拜)果品。這得感謝它的小名兒:旺旺。就像發(fā)粿意寓興旺發(fā)達一樣,興旺是人們永恒的心愿。柑橘,因吉利的諧音,是幾乎整個華人社會都會使用的春節(jié)供品。臺灣百姓習慣以“柑塔”形式置于供桌,阿雅說她小時曾見過以19個柑橘砌成的壯觀高塔。不過尋常人家多習慣以五個或九個柑橘布置“柑塔”。但另一些臺灣水果寵兒就“不受待見”了:釋迦(即番荔枝)因為太像佛首當然不能用于祭拜;蓮霧因為長得內(nèi)心空空,也不得人們歡喜;最有趣的是,芭樂(即番石榴)和石榴因為子多難以消化,容易令神明或祖先腸胃不適,都被排除在外。

  意頭是“囊括了一切美好的寬泛概念”,從外省人那雜糅了思親之痛的美好祝福,到閩客人種種“托食物言志”的想象,甚至是作為老廣的筆者,或是年輕臺灣人阿雅,每個族群、每個世代,乃至每個個體對于春節(jié)之食都寄望了或多或少的意頭。它是人們對來年美好的真誠想象,更是對祖先與神明的重視之意。中國人向來有著一種樸實的念想:神明與祖先總是超凡的,唯有他們過得好,才能給我們帶來美好生活。

  許久以后,我依然在思考著在南門市場面對阿雅的困惑,“這是臺灣人的春節(jié)嗎?”越發(fā)覺得這個問題永遠都不會得到精準答案。倒不如說,這是整個華人社會的共有傳統(tǒng)。雖則食材繁簡不一、寓意有別,但我們都認定了這個道理:人、神明與祖先,一起共享了這份春節(jié)珍饈?v使時光的流轉(zhuǎn)令年俗變化萬千,革新的、堅守的、消失的或是鮮活依舊的,但在我們記憶深處,對神明與祖先的敬重始終難以改變,人們總能找到自己的美食述說心意,讓你我,與神明或祖先,終將在春節(jié)的特定時刻開啟一次對話。(本文摘編自《舌尖上的新年》:潘博成——《臺灣春節(jié)心意滿》一文。)

[責任編輯:扶海濤]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周看點
永定县| 讷河市| 鹤壁市| 建阳市| 定兴县| 卢氏县| 成都市| 南陵县| 剑河县| 布拖县| 玛纳斯县| 北票市| 河南省| 二连浩特市| 忻州市| 久治县| 广平县| 来安县| 普陀区| 永新县| 马关县| 晋宁县| 茶陵县| 新龙县| 商河县| 周至县| 盖州市| 宁河县| 乌兰察布市| 海南省| 兴化市| 聊城市| 阜城县| 泰顺县| 颍上县| 芒康县| 龙泉市| 两当县| 林西县| 无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