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wǎng)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臺灣印象:卑南文化公園 臺灣史前文化奇葩

2016年03月11日 12:25:52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圖片來源:福建日報

  從臺東回臺北的時候,在火車站買票,聽說車站附近有座卑南文化公園,去了才知道此地為全臺規(guī)模最大,地下出土文物最豐富的遺址(右下圖)。所揭示的,則是在遙遠的五千至兩千年前,一個部落的歷史。因為在卑南地區(qū)發(fā)現(xiàn),所以被稱為卑南文化遺址,但與現(xiàn)今的臺灣“卑南族”人并無直接關系。這個被后世稱為“卑南文化人”的族群,在兩千多年前消失,如今又以臺灣首座考古遺址公園的面目示人。

  被火車驚醒的歷史

  卑南文化目前已知的遺址有三四十處,分布在花東縱谷、海岸山脈南端東麓、臺東平原以及大武山東麓。其中,以卑南遺址公園所在的臺東市南王里出土的資料最豐富。

  100多年前,日本學者鳥居龍藏在臺東卑南發(fā)現(xiàn)成群高大的石柱,留下了最早的照片記錄,從此逐漸揭開史前卑南文化神秘面紗。 此后,日本學者鹿野忠雄又首次公開報道了當時在卑南看到數(shù)不清的板巖石柱豎立在地表上,并認為石柱標示了這里曾經(jīng)是一個史前時代的村落。

  臺灣光復后,在卑南遺址調(diào)查的中外學者增多,但并沒有進行正式的考古發(fā)掘。拓墾到這里的漢人,重整地表,經(jīng)營成為釋迦果園,整地過程中,扳倒了許多石柱,這個史前聚落的遺跡又再度湮沒沉寂,被人遺忘。

  1980年,臺東車站建設。施工單位在遺址上進行大規(guī)模的鏟土,沒想到許多石板棺及棺內(nèi)精美陪葬品被掀露地表,并被民眾爭相盜掘。整個事件經(jīng)媒體密集報道后,引起政府重視,決議暫緩火車站的工程,并組成卑南文化考古隊進行遺址的搶救發(fā)掘工作。卑南文化遺址這才正式走入人們視野。

  卑南遺址總面積約為80公頃,發(fā)掘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發(fā)掘出土的有1500多座墓葬和數(shù)萬件的陶器和石器,成為臺灣考古史上發(fā)掘范圍最大的一個遺址。如今,公園內(nèi)的一根月型石柱是卑南遺址地表唯一保持原狀未被移動的遺跡,可視為遺址的地標(右上圖)。

  石板棺墓葬群和人獸形玉玦

  卑南遺址是沿太平洋與東南亞地區(qū)中規(guī)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在卑南遺址博物館里,可以看到部分石板棺。這些石板棺被發(fā)現(xiàn)時,大都為南北向,死者的腳指向遠處的都蘭山,似乎那里就是魂歸之處。

  大部分石棺只埋了一個死者,但也有少數(shù)大棺是重復使用的。曾經(jīng)出現(xiàn)一個石板棺累計埋了15個死者。這些死者有的已被后埋者清理出棺外,遺物散落在棺內(nèi)外。從石板棺里埋的死亡人數(shù),不難想象昔日卑南聚落人煙鼎沸的盛況。卑南人將他們死去的親人葬在離家不遠的地方,讓死者和活著的親人相伴,整個村落就是生者與死者共居的地方。

  大多數(shù)的成人及少數(shù)幼兒在入葬時都有隨葬品,包括精美的玉、石質裝飾品、武器以及盛裝飾物的陶器。玉主要是來自臺灣花蓮地區(qū)的軟玉。其中以人獸形玉玦耳飾的造型最為奇特。人像頭部頂著一只獸類動物,十分罕見,其出土曾轟動一時。

  2300年前,卑南文化人從世間消失。之后,居住在臺東平原的阿美族和卑南族都曾經(jīng)在這塊土地上活動。卑南文化人住石板屋、葬石板棺的習俗和如今的排灣族很像,但至今仍然沒有確切證據(jù)可以斷言卑南文化人究竟是哪一族的祖先。這個曾經(jīng)繁榮一時的族群究竟如何消亡的至今仍是一個謎。(陳夢婕 文/圖)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責任編輯:陳佳慧]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周看點
申扎县| 永昌县| 盐池县| 绥江县| 甘洛县| 泰顺县| 曲麻莱县| 滨州市| 渑池县| 济阳县| 大冶市| 尉氏县| 明光市| 巴彦县| 高雄市| 自治县| 邵阳县| 广丰县| 涪陵区| 比如县| 贵德县| 威信县| 始兴县| 鲁山县| 宁武县| 吴堡县| 贺州市| 芦溪县| 曲水县| 寿光市| 琼中| 安宁市| 霍州市| 民丰县| 荥经县| 陆河县| 太保市| 阿勒泰市| 鹤山市| 新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