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資料圖片
不久前,臺“教育部長”吳思華在“立法院”表示,計劃5年內把現有的162所大學減少到100所以內,最快后年開始輔導大學轉型或退場。如果實現,5年內撤并1/3高校,臺灣高校將現關門潮,此舉再次引發(fā)輿論對臺灣高校發(fā)展狀況的關注。
臺灣高校多,生存不易,主要是缺生源,生育率下降、少子化連帶影響學校招不到足夠學生;經費不足,更讓不少臺灣高校陷入苦撐。
上大學“十分”容易
臺灣2014學年度大學考試入學錄取率95.73%,創(chuàng)近5年來的新高。大學招生不滿的情況也是近3年來最嚴重的,顯示臺灣教育界已面臨少子化的沖擊。
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臺灣實施教育改革推動“廣設大學”政策后,全臺大專院校從58所,吹氣泡似地擴增為目前的162所,大學錄取率也從之前的長期低于30%一發(fā)不可收拾地躍升至目前的接近百分之百。
補習班的林老師告訴記者,以前考大學不容易,上補習班的學生很多,現在應屆畢業(yè)生平均可以填寫54個志愿,如果只是想有個大學可以讀,成績再低都不怕!2010年的時候,考生三科總分超過10分就能申請上大學,考18分的也被錄取了,我們私底下都覺得很無奈,在臺灣上大學還真是‘十分容易’!
上大學容易了,但是由此帶來教育產業(yè)的泡沫化后果。有島內學者把港臺的高校比例做了對比,香港目前的大學入學錄取比例仍然僅有20%左右,高等教育仍然是開“窄門”。而臺灣高達90%以上的錄取比例,帶來的是高等教育的產能過剩。
不僅是大學生,有臺灣學者估算,過去10年內,臺灣博士生都增加了三倍,估計市場需要20年時間,來消化這批數目龐大的“庫存博士”。高校擴增,增加了高等人才的培養(yǎng),但是緊接著帶來的就是文憑泡沫化、就業(yè)難等社會問題。加上少子化的沖擊,高校的生存運營問題一并顯現。
臺灣高教貧窮化?
上大學的人越來越多,可是臺灣卻鬧起了“人才荒”。門檻低拉低了人才素質,已經是臺灣社會討論多時的話題。然而,為了搶奪生源,還是有不少大學幾乎是來者不拒,希望可以盡可能填補招生缺額。
對于高校來說,學生人數不足并不僅僅是面子不好看的問題,特別是對于資源短缺的私立大學,沒有學生,就意味著要承受巨大的財務壓力。臺灣高校的收入大致分為三個部分:官方的教育撥款、社會各界的資助以及學生的學費。
臺灣各高校的教育撥款年年降低,就連排名前四位的臺灣大學、臺灣清華大學、臺灣交通大學、成功大學3年來辦學經費都平均減少了25%。教育撥款、社會各界資助毫無疑問都會更加傾向于知名高校,那么對于普通高校來說,學生的學費就成了最基礎和最有保障的一筆收入。學費收多少也是由教育部門管控,每年只有極少數學校被允許小幅調漲。目前,臺灣公立大學的學雜費每學期約3萬元(新臺幣,下同)、私立大學5.5萬元。
臺灣高等教育貧窮化是近10年來的大問題,物價、水電上漲,教師薪資也漲,但學費沒漲。臺灣政治大學教務長詹志宇透露說,因為學雜費凍漲多年,學校3年來師資零成長。更為重要的是,無論是引進優(yōu)秀的師資還是開展更多的學術交流,資金短板對臺灣高校競爭力的制約因素已顯現。根據英國最新公布的亞洲百名大學排行榜,臺灣13所高校上榜,比去年的17所又有減少,而且一些高校已處在“掉榜”的邊緣。
臺“教育部長”吳思華接受島內媒體訪問時表示,若大學能財務透明及取得校內共識,應讓他們適度漲學雜費,但以不超過前一年物價上漲率為原則。以去年物價上漲1.5%計算,公立大學學生一年要多負擔900元學雜費,私立大學學生要多繳1650元。
多招陸生又如何
漲不漲學費,高校一方多是希望可以自主決定學費調漲,而反對一方則擔心會加劇教育商品化。因此,當吳思華提出“學生應承擔一點教育成本”,輿論的關注點是他會不會成為一個“漲學雜費部長”。
應對經費短缺,雖然臺灣各高校也在絞盡腦汁另辟財路,有些也成功開發(fā)了校園美食或與學校有關聯(lián)名人的文創(chuàng)產品?蛇@畢竟不是高等教育的主業(yè),有好的生源、有被社會認可的人才培養(yǎng),才是良性循環(huán)。
這個時候,很多臺灣高校把目光投向了對岸。吸引大陸的生源來讀書,成為臺灣教育界的普遍期待。
黃詩夢,是位于臺中的亞洲大學管理學院二年級的學生。黃詩夢來自廣西桂林,她告訴記者,包含住宿費每學期繳6萬多元學雜費!皩W費雖然比大陸稍貴一點,可是我對臺灣的文化很感興趣!
以前,大陸學生到臺灣,只能選擇像亞洲大學這樣的私立大學。如今,臺灣公立大學也對陸生開放,總共錄取了1804人。
想留下來的黃詩夢告訴記者,她還是有很多顧慮,“工作的問題就是個大問題,我主修的是休閑游憩系,如果可以念書期間做個兼職,也可以累積工作經驗,但是現在我們還是不能打工,不能留下來工作!
對此,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岳說,“三限六不”會影響頂尖學生來臺意愿,也救不了辦學不佳的學校;大陸現在也面對就業(yè)困難等問題,如果不能有助陸生解決就業(yè)問題,未來兩三年會影響陸生來臺意愿。
如此,臺灣高校一本經濟賬,還是難以盤算下去。
[ 責任編輯:范斯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