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臺灣文史工作者:“獨化”教育模糊了臺灣人國家認同

2014年04月15日 09:02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轉發(fā) 打印

  中國臺灣網4月15日消息 臺灣《中國時報》15日刊發(fā)了臺灣文史工作者施志勝的文章《獨化教育 模糊了國家認同》,他認為,所謂“太陽花反服貿學運”已經落幕,撇開事件的是非對錯,從兩岸關系的面向來看,主要籌謀的幾位學生代表坦承自己支持“臺獨”,并與“獨派”團體站在同一陣線,相互唱和,呈現“恐共”、“反中”、“臺獨”的成分。

  他指出,這個世代學子(1990年前后出生)成長過程,接受的是李登輝主政時期以“兩國論”為導向的臺灣歷史教育,如果意識形態(tài)受到“臺獨”論者影響,其內心底層早已隱藏著“恐共”與“反中”的情緒。

  作者列舉出了他本人長期觀察所見的幾個現象,提供社會各界思考:

  1997年,李登輝主導的新版教科書剛出爐,我好奇地向初中一年級的外甥取來一閱,看到社會科《認識臺灣——歷史篇》課本,不禁心驚。教材把臺灣和大陸切割,又稱“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想著將來他們長大了,甥、舅之間恐怕要來一場國家認同之戰(zhàn)(辯)。加上陳水扁時期(2000年至2008年)的“一邊一國”論,近20年來,變本加厲,以“兩國論”的政治觀點為指導的臺灣歷史課綱,成為編寫臺灣歷史的主要架構。這個教材教育下的學子們,對臺灣史觀的錯亂和對國家(族)的認同必然產生矛盾。

  兩年前,在廈門大學的一場學術交流活動中,臺灣某大學的與會學生用驚訝的語氣問我“廈門這邊的人怎么也會講‘臺灣話’?”其歷史認知的淺薄,讓人搖頭!為正本清源,予乃說明,臺灣的閩南族群,祖先大多來自福建泉州、漳州地區(qū),他們說的“閩南語”又稱“河洛語”,溯自中原,F在在臺灣的閩南族群習慣將“閩南語”說成是“臺語”或“臺灣話”。所以,“閩南語”是廈門人的母語,不是廈門人講“臺灣話”。

  顯然,現在的臺灣歷史教科書中,刻意模糊了臺灣與大陸的連結,淡化了漢人來臺辛勤的開拓史,也扭曲了青年學子的歷史認知。

  吾友劉君,系出漢高祖劉邦,為中山靖王劉勝之后,號曰“彭城堂”。其來臺祖懷莞公于清乾隆初年由廣東平遠渡海赴任,官授六品千總、任職臺灣府(臺中),如今枝繁葉茂,已傳十余世。3年前,續(xù)修族譜,吾友主其事,在一次族譜修編委員會中,有某黨籍宗親代表提議“新的族譜就從來臺祖開始寫,‘中國’的那一長串就不要了”云云,眾委員齊聲說“豈能背宗忘祖?”并以祖訓“駿馬騎行各出彊,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xiāng)即故鄉(xiāng);早晚莫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相勉,強調雖然立足臺灣,仍應飲水思源,心懷祖先,萬不可自斷根源。

  類似上述情況不勝枚舉,是否受到李、扁主政時期推動的“兩國論”或“一邊一國論”影響?如果把這個時期的臺灣歷史課綱視為“臺獨史綱”,或稱之“臺獨種子課綱”,實不為過。

  再由這次“太陽花學運”隱含的“恐共”、“反中”、“臺獨”成分,兩相對照,不難看出,在政治力遂行這種“獨化”教育之下,模糊了、置換了臺灣人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中國臺灣網 何建峰)

: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系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

    隆尧县| 房产| 达尔| 山丹县| 延边| 苍梧县| 卓尼县| 镇原县| 抚顺市| 临邑县| 丰原市| 辽宁省| 郑州市| 瑞丽市| 潮安县| 博爱县| 靖宇县| 察隅县| 庆云县| 九寨沟县| 宿迁市| 汶上县| 福安市| 怀柔区| 无棣县| 苍山县| 略阳县| 汉寿县| 隆德县| 于都县| 神农架林区| 兴隆县| 东丽区| 新昌县| 天气| 武穴市| 云和县| 阜城县| 林周县| 乐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