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提前2016提名是為早日赴美“面試”
1月28日,民進黨中常會通過決議,2016年“總統(tǒng)”與“立委”選舉的黨內(nèi)初選提名工作較以往提前近1個月。盡管蔡英文稱此項安排是黨內(nèi)多數(shù)決議,主要目的是為了讓民進黨有足夠時間備戰(zhàn),但還是引來一些非議,不僅蘇貞昌公開質(zhì)疑時程“為何這么趕”,島內(nèi)輿論也稱這是蔡的“滅蘇計劃”。對此,筆者認為不排除蔡的這些算計,但更認為蔡的主要目的是想盡早確定自己2016參選人身份,以便早日完成赴美“面試”。具體理由如下:
一、蔡英文并不擔心黨內(nèi)有人可與她爭奪2016參選資格
首先,蔡早已確立自身綠營“共主”的地位。2012年“大選”失敗后,蔡英文雖敗選卻并未沉寂,而是依靠“小英基金會”四處活動,始終保持很大的媒體曝光度和社會影響力。2014年民進黨主席改選時,蔡英九在幾乎沒有對手的情況下輕松贏得選戰(zhàn),自此已是名正言順的綠營新“共主”。其次,民進黨2014年底“九合一”選舉的狂勝,總共22席縣市長,民進黨不僅一舉拿下13席,并助以無黨籍身份參選的柯文哲拿下被視為藍營鐵票區(qū)的臺北市,綠營執(zhí)政縣市人口超過75%,這為蔡英文角逐2016提供了雄厚的社會資本,使其在民調(diào)中已經(jīng)領先其他各路可能參選2016年的黨內(nèi)外人選。
正是在這種氣勢帶動下,綠營內(nèi)部早就認為蔡是民進黨2016提名人的不二人選。反觀蘇貞昌,一無執(zhí)政地盤,二無黨務機器,即使再寬限時日,也未必是蔡的對手。對此,蔡有充分自信。因此,蔡宣布提前完成黨內(nèi)初選,主要目的并非“防蘇”,而是有更遠的考慮,即盡早以民進黨主席兼“總統(tǒng)”參選人的身份赴美訪問。
二、蔡英文遲未訪美是一直對美當年“放冷箭”念念不忘
按民進黨的慣例,黨主席在上任之初都會到美國走一趟,以便對美“交心”,并通過會見美國官員來拉提聲勢。但蔡英文自2011年9月以來,即便是2014年5月再次出任黨主席,始終沒有訪美行程。其中原因,既有舊痛,也有新隱。
首先,蔡一直對2012年“大選”時的“慘痛經(jīng)歷”耿耿于懷。2011年9 月,當時正致力2012年“大選”的蔡為尋求美方認可,曾與美國白宮副國安顧問麥唐羅夫(Denis McDonough)等官員舉行會談。不料,時任國安顧問的唐尼隆(Tom Donilon)會后對英國《金融時報》透露蔡不適合處理兩岸關系的消息。此后接連3個月,美連續(xù)派3位官員訪臺,宣稱臺灣為美國“免簽計劃”候選地區(qū),國務卿希拉里甚至稱臺為美“重要的安全及經(jīng)濟伙伴”。這被蔡解讀為,美國背后“放冷箭”,刻意拉抬馬英九選情,因而長期對美不諒解。
其次,蔡擔心美國公開表明立場反讓她被動。美國雖然未必愿意兩岸重歸統(tǒng)一,但始終擔心兩岸重回高度緊張對峙的局面,因而一再強調(diào)兩岸應加強交流。更讓民進黨難承受的是,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羅素公開表態(tài)稱,非常歡迎且贊賞馬當局推動兩岸關系的進展。前美國“在臺協(xié)會理事主席”卜睿哲更表示,根據(jù)慣例,美國會就臺灣2016“大選”表達意見,而島內(nèi)輿論將此清晰解讀為“美國絕不支持不認同‘九二共識’的政黨”。因此,直到“九合一”選舉前,蔡不可也不能到美國去。萬一美國再當面逼民進黨不要阻撓兩岸交流,反會讓她灰頭土臉,甚至沖擊民進黨“九合一”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