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制造的懸念還將懸在兩岸民眾心頭多久?
臺灣《中國時報》今天發(fā)表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臺海研究》主編倪永杰的署名文章說,2012年蔡英文敗選后承認“最后一哩路”就是兩岸議題,但反服貿(mào)、反課綱讓蔡及民進黨領悟到“最后一哩路”不是轉(zhuǎn)型,而是民粹反中。從此模糊成為蔡英文處理兩岸議題的最高策略,標榜“維持現(xiàn)狀”。但何謂現(xiàn)狀、如何維持,則不知所云。此次辯論,蔡英文玩起文字游戲,留下無數(shù)懸念。
文章具體分析如下:
其一,蔡英文聲稱“民進黨沒有否認1992年兩岸會談的歷史事實”,但她卻始終不承認當年兩岸達成“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她辯解當年沒有“九二共識”,因為這是蘇起在2000年創(chuàng)造的名詞。事實上很多名詞多數(shù)是事后概括、提煉而成,但不能因此否認當年的事實。如果1992年兩岸沒有共識,1993年就不可能舉行“汪辜會談”。蔡英文不愿、不能也不敢承認“九二共識”,關鍵是不愿面對、也不敢說清楚兩岸關系本質(zhì)系一國內(nèi)部關系。
其二,蔡英文聲稱“認同當年雙方都秉持相互諒解精神,求同存異,希望兩岸關系往前推進的這一段協(xié)商溝通的經(jīng)過和事實”,但蔡始終不愿認同“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即兩岸同屬一中。人們普遍不解,蔡英文口中的諒解內(nèi)涵是什么?她又如何做到相互諒解?民進黨與大陸之間嚴重缺乏互信,這第一哩路該如何走?雙方求什么同、存什么異?如果仍然堅持“兩國論”、“一邊一國論”,推翻“九二共識”,兩岸之間怎么能諒解?
如果民進黨既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又不認同其核心意涵,只想摘取兩岸成果,始終不愿澄清“逢中必反”,不愿以實際行動消除各方對于民進黨政治“反中”、法理“拆中”、經(jīng)濟“離中”、文化“去中”、戰(zhàn)略“制中”的疑慮,民進黨與大陸之間能夠如何能夠求同存異、相互諒解?
其三,蔡聲稱“九二共識”不是兩岸交流的唯一選項。但7年來兩岸關系的發(fā)展歷程證明“九二共識”在兩岸關系中具有基礎性的地位,不啻是唯一選項。蔡英文能否為兩岸關系賦予新的、有益的、有意義的選項?民主、自由、人權?公開透明、制度監(jiān)督?蔡所強調(diào)的選項有比“九二共識”更重要嗎?人們已普遍深信沒有“九二共識”兩岸關系有可能“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其四,蔡英文口中的“中華民國現(xiàn)行憲政體制”,是否還保留“法理臺獨”的剩余空間?如把“因應國家統(tǒng)一前之需要”解釋為目前兩岸現(xiàn)狀為“兩個國家”?蔡如何調(diào)適“現(xiàn)行憲政體制”與她之前“流亡政府”、“中華民國是臺灣、臺灣是中華民國”的論調(diào)?民進黨的臺獨黨綱、臺灣前途決議文、正常國家決議文三文件,并沒有留給民進黨“遵循中華民國現(xiàn)行憲政體制”的空間,蔡英文如何處置?
其五、蔡英文日前公開承諾若當選其兩岸政策“有溝通、不挑釁、不會有意外”。兩岸很多人對此深表懷疑。她所說與大陸的溝通管道完全子虛烏有。如果不公開搞、嘴上不講“臺獨”就算是“不挑釁”的話,那只可能是自欺欺人的謊言,騙不了臺灣選民。按照蔡英文目前的模糊態(tài)度與矛盾立場,兩岸關系會有很多讓民進黨無法預測、意想不到的“意外”。
上述懸念將在選后很長時間內(nèi)徘徊在兩岸民眾的心頭,關乎人民的切身利益、民生福祉。作為有可能上臺執(zhí)政的政治人物,蔡英文有必要回答這些大問哉,關鍵中的關鍵就是說清楚兩岸關系的本質(zhì)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