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過后,考生和家長又圍繞著志愿填報忙碌起來。面對那么多學校和專業(yè),如何選擇讓很多考生和家長犯了難,這也讓幫助考生填報志愿的輔導市場漸漸火了起來,“大數據預測錄取概率”、“專家一對一咨詢”等填報服務五花八門,要價數千到數萬。一些普通高中老師和大學招生老師,也被包裝成“資深”、“頂級”專家,咨詢一次標價數千到數萬元。(6月19日《新京報》)
讀過大學的人或多或少都為“填報志愿”糾結過,報高了吧,擔心分數不夠,報低了呢,又有些心有不甘,通常而言,人們會選擇高中低檔各有選擇,一來可以碰碰運氣免留遺憾,二來則相對“保險”,總還能有學上、有書讀、再深造。
現如今,互聯網越發(fā)普及,事事皆講究個大數據分析,有些人甚至患上了“大數據依賴癥”,將選擇主動權拱手相讓于第三方機構,自認為如此選擇較為科學合理,殊不知俗話說得好:“春江水暖鴨先知!”自己才是最應該了解自己、分析自己、決定自己的“專業(yè)分析師”。
馬云曾說:“經濟學家是研究過去的專家,而決定未來的卻是企業(yè)家!”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如此,擇校擇業(yè)亦如此。大數據分析以過去結果為研究對象,從而得出比例性的分析結果,這是一個相對靜止的參考。然而對于未來而言,卻是絕對運動的概念,存在著無數的可能性,擇一校一專業(yè)而從之,靠的是發(fā)自肺腑的喜歡它,而非單純的“錄取率”。
所謂志愿,當為追尋志向、實現愿望之選擇。填報志愿,本身便是給予考生充分的興趣愛好選擇權,其目的在于讓每位學生都能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去選擇相對理想的學校、學習理想的專業(yè)、從事理想的行業(yè),進而能持之以恒的不懈奮斗,從而在業(yè)內有所成就,最終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然而不幸的是,不少考生主動放棄了屬于自己的“選擇權”,“背叛”興趣和理想,為追求“錄取”而做出違心地選擇,也許短時間內會被老師、家長、朋友視為“成熟的決定”,然縱觀長遠,此種行為不免太過狹隘,這既是自己的悲哀,也是對專業(yè)的不負責。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老感慨說:“這么多年培養(yǎng)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yǎng)的大師相比!卞X老又發(fā)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yǎng)不出杰出的人才?”
錢學森之問后,整個社會在教育的硬件投入、人才引進,學科的趕超等方面均下了大功夫,然教育的功利性、行政化在學校中反而更加強化,教育中的學術腐敗反而更加突出。
正因如此,學生們更在乎名校光環(huán)、學歷學位、漂亮簡歷,而對于專業(yè)的深入學習、潛心研究、攻堅克難、孜孜不倦等精神則顯得黯淡無光。長此以往,越來越多的“偽人才”勢必將在“小聰明”陷阱中無法翻身,這不僅是個人的失敗,更是國家世代教育的悲哀。
故而,欲要跳脫“小聰明”的陷阱,必先克服狹隘的學習觀念;靷文憑不難,難的是將興趣轉化為專業(yè),于專業(yè)領域有所建樹,唯如此,方不辜負自己的“十年寒窗”,真正成為一名對得起教育、學校、專業(yè)的可造之材,進而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棟梁之才。(中國臺灣網網友:程彥暄)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