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民進黨大佬呂秀蓮接受媒體采訪,在談到“九二共識”時表示,蔡英文當選臺灣地區(qū)領導人,代表臺灣最新民意,大陸沒有理由要她接受24年前舊當局的決議。蔡英文勝遠后,在關于兩岸關系發(fā)展的“既有政治基礎”中也把“臺灣民主原則與普遍民意”作為重要內容之一?梢,打“民意”牌,將是民進黨在兩岸關系搏弈中的重要手段。
從1994年,李登輝以臺灣人身份喊出“生為臺灣人的悲哀”開始,臺灣民眾的身份認同議題就成為臺灣社會藍綠斗爭的工具,也不斷地撕裂著臺灣社會。在李登輝、陳水扁及民進黨的辛勤灌注下,臺灣社會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人數逐年上升,特別是近20年成長起來的青年人“臺灣主體意識”更強。這次臺灣選舉,臺灣民眾相對來說不關心兩岸議題,主張“臺獨”的民進黨參選人蔡英文勝選。對此,有些臺灣政客把蔡英文民進黨的勝選,解讀為是臺灣民眾對2008年以來兩岸關系發(fā)展的否定,是對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政治基礎“九二共識”的否定。這種所謂的“新民意”也就成了臺灣某些政客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擋箭牌。
臺灣這次選舉,確實反映出臺灣社會的許多新特點、新民意。比如,青年世代對前途的迷茫求新求變的呼喚,臺灣社會部分人士對兩岸關系快速發(fā)展、臺灣經濟與大陸高連結度的擔憂,普通民眾對臺當局無力解決民眾訴求的憤怒,以及部分民眾特別是青年對大陸的疏離感。但是,這些民眾、階層、人群從來沒有否定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更沒有否定和反對“九二共識”。選舉中兩岸議題不熱,是因為臺灣內部積累了太多的矛盾,民眾更關心島內自身發(fā)展、關心與自己相關的直接利益而已。試問,如果島內真有傾向“臺獨”的多數民意,民進黨何不直接利用這個民意,而要用模糊的“維持現狀”來應對兩岸關系議題?
其實,從李登輝開始,“臺獨”政客及民進黨就一直操弄“統(tǒng)獨”議題,撕裂臺灣民眾原本不是問題的“國家認同”,制造“臺獨”民意。特別是“臺獨”教科書的實施,更是把臺灣與大陸母體文化割裂開來。這20多年里成長起來的青年,他們從小接受的就是“一中一臺”的“臺獨”教育,他們的國家認同能不出現偏差嗎?蔡英文說“臺獨”是臺灣青年的天然成分,臺灣有些人說這代青年是“天然獨”。我倒是覺得蔡英文說的更加貼切傳神。這些所謂的“天然獨”,只是“臺獨”養(yǎng)分滋養(yǎng)起來的“轉基因”產品而已。李登輝、陳水扁及民進黨就象一個種子公司,通過20多年的努力,把“臺獨”基因植入了臺灣青年身上、植入了臺灣社會之中。知道民進黨為什么要鼓動不諳世事的中學生進行激烈的“反課綱”運動嗎?因為“臺獨”課綱就是培養(yǎng)“臺獨”的“營養(yǎng)缽”,打翻了這個“缽”,“臺獨”苗苗就成了無根之木。
這幾年,島內所謂“公民運動”此起彼伏。他們反臺當局,如洪仲丘事件。他們反兩岸關系深入發(fā)展,如反服貿的“太陽花”。但他們的行為早已遠離臺灣社會追求的民主精神。他們用暴力占領“立法”機構、行政部門,他們打擊異己、霸凌不同聲音,早已是十足的“民粹”行為。而這些民粹行為的背后,都有民進黨、“臺獨”政客的身影。他們或是現場聲援,或是提供組織手段幫助,或是提供經費支持。這種“民粹”行動,給本已撕裂的臺灣社會雪上加霜,給本就執(zhí)行力弱的馬當局增添了解決社會經濟問題的成本和阻力,也遲滯了臺灣社會的發(fā)展,受損害的是臺灣民眾。唯一獲利的就是民進黨相繼贏得了“九合一”選舉、2016大選。今天,如果臺灣少數政客想把臺灣內部的民粹作法運用到兩岸關系上來,會有什么好結果嗎?
兩岸關系是十分復雜的關系,稍有不慎就會撥動兩岸民眾的敏感神經。如果訴以“民粹”,甚至想用“民粹”來否定“九二共識”,只能引來兩岸民意的對撞,導致兩岸關系地動山搖。所以,奉勸臺灣的少數政客,要正視兩岸關系一路走來的不易,珍惜兩岸和平發(fā)展成果,維護“九二共識”這個兩岸和平發(fā)展的政治基礎,多做造福兩岸人民的事,這才是兩岸關系的正道。(中國臺灣網網友:且十)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