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下午5時30分,佛山一名兩歲小女孩悅悅,在路上被一輛面包車撞倒和碾軋。之后將近7分鐘時間中,還有呼吸的悅悅一直孤零零躺在路邊,18個路人先后經(jīng)過,其間悅悅又被一輛貨車碾軋過去。最終悅悅被第19名路人,一個拾荒的阿姨抱到路邊,隨后被送往醫(yī)院急救。目前,被碾軋兩歲女童已宣告腦死亡。拾荒阿姨伸手相助被質(zhì)疑。(10月17日《京華時報》)
女童被碾軋兩次無人問津最終死亡,拾荒阿姨伸手相助卻被質(zhì)疑,如此新聞,如重棒擊打人心。18個路人如影"飄過"背后,是活生生的冷漠;第19個路人拾荒阿姨救助卻沒"討好",亦是活生生的冷漠。面對如此冷血的事實,我們不禁想問:路人們,咋都變得如此冷漠?
7分鐘內(nèi)18個路人不聞不問繞著過,令人痛心。這種冷漠的背后,有著不能言說之痛,是社會的集體悲哀。這不得不讓人說說彭宇案,說說"摔倒老人扶還不扶"問題--南京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老太指認撞人者是幫扶他的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賠13萬多元。幫扶的好心之舉成了"被告證據(jù)",這讓人情何以堪。此外,還有前不久發(fā)生的武漢李大爺摔倒后無人敢?guī)头,最終老人死亡的案例。一時間,"扶不扶老人"的命題,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持續(xù)困擾著國人,"扶老恐懼癥"則如幽靈般跳將出來成為一個"魔咒"干擾公眾,就連衛(wèi)生部也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預(yù)技術(shù)指南》,這不得不讓人深思--原本很簡單的"見到老人就幫扶"的話題,怎么就成了問題?怎么就和傳統(tǒng)道德以及倫理碰撞出了冷漠和冷血?
看似不可思議的悲劇,不僅切實發(fā)生了,而且仍在傳遞著,佛山的18個路人漠視被車碾軋的女童,就是活生生的案例。有網(wǎng)友直言不諱感嘆道:"我想扶,但也不敢扶。"筆者認為,盡管歸咎于社會風氣的敗壞辯稱"社會風氣不好"、"怕被家屬訛上"、"怕莫名其妙擔責任",以及法律條文或相關(guān)案例的負面作用,但面對一個活生生的女童被碾軋來碾軋去,是否過于殘忍和冷血?不敢上去"管"也就罷了,至少打個急救電話總可以吧?7分鐘時間,對挽救女孩生命來說多么寶貴!
當然,筆者無意將矛頭都指向路人。首先,身材矮小的拾荒阿姨就不是袖手旁觀者,她在女童的生死關(guān)頭,立刻放下手上的麻袋去救助,她用實際行動證明:在生命面前,所有的解釋都是借口。拾荒阿姨被質(zhì)疑,正是冷漠冷血者為自己內(nèi)心道德淪喪找的托詞而已。其次,路人們在"想幫"與"不敢?guī)?之間的思想掙扎,不能僅用"道德滑坡"簡單概括,更不能一棒子打死路人們,畢竟在依法治國的當今社會,要想喚醒冷漠路人伸手的勇氣,必須依靠法律之手,如建立助人者免責制度、訛詐者追究制度、見義勇為者納入社會保障機制等。此外,任何社會風氣,都是由人人構(gòu)建的,同時反哺給人人--今天你"扶老人恐懼"了,明天別人扶你可能也恐懼,圍觀冷漠的結(jié)果,可能換來每個人被圍觀冷漠。因此,在法律基礎(chǔ)上重塑道德,并堅持從我做起,或許是破解冷漠路人困境的一條路徑。(中國臺灣網(wǎng)網(wǎng)友:姜春康)
(本文為網(wǎng)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wǎng)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