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莫非又是一場贏家通吃的游戲?——在杭州,保障房體系被切下一大塊,成為了高收入者的福利。近日,杭州政府宣布,未來3年將供地1500畝,用于建設人才專項用房150萬平方米,每年新開工不少于50萬平方米。根據規(guī)劃,2010年的這50萬平方米人才房,被納入119萬平方米經濟適用房指標中,占了一半份額。目前,在風景宜人的西溪濕地,隸屬保障房體系的別墅,已經有楊瀾、余華、賴聲川、朱德庸等數十位文化界名流入住。(12月7日21世紀經濟報道)
我知道西溪濕地,是看了電影《非誠不擾》之后,那里風景秀美,堪稱人間仙境,天堂中的天堂。我卻不知道那里建起了保障房,住進了楊瀾等文化名流,真不知他們憑欄眺望西溪的湖光山色,心中是何感受!不過,我要對他們說的是,對保障房這塊蛋糕,還是“非誠勿擾”為好!
人才專項用房,是杭州保障房體系中除公租房、經適房、廉租房、限價房、危改房外的另一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這一系列又細分成“大師級人才專項用房”、“突出貢獻人才專項住房”等六大類。可見,杭州市政府對保障房“蛋糕”如何分配是動了腦筋的。將保障房政策與吸引人才焊接起來,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在執(zhí)行中卻出現(xiàn)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現(xiàn)象——政府官員、名流、企業(yè)高管等收入并不低,他們卻被被歸入了“大師級人才”、“突出貢獻人才”,“順理成章”地享受到廉價的保障性住房資源。難道他們真的屬于無房戶或住房困難戶?政府宣示的公開、公正、公平原則體現(xiàn)在哪里?堂堂官員、老總竟然成了“蝸居族”,誰能相信?
勝者為王,贏者通吃,更多地表現(xiàn)為商業(yè)競爭法則。然而,將這一法則引進到公共福利領域,涌現(xiàn)出了權力通吃;資本通吃;精英通吃等等。蘊含公權力、金錢、知識、聲望和地位等各種社會資源合流與壟斷的“贏者通吃”,表現(xiàn)在保障房分配上,就是政府利用制度的“優(yōu)惠價”取媚于強勢群體,以“吸引人才”這樣一個看似冠冕堂皇卻極不公正的名義,讓社會精英階層獲得和占有原本不屬于他們的社會資源,瓜分和蠶食了本來就不充裕的、面向中低收入階層的公共福利。即便杭州的經濟適用房已經做到了“房等人”,也不能將保障房隨隨隨便便拿出來分而食之。
普通百姓望房興嘆,眼巴巴地等著保障房的恩澤,他們在高房價的擠壓下,不得不自我救贖,蝸居一族發(fā)明了“蛋居屋”、整合出“膠囊公寓”,挖掘了“地下套間”,蛋形蝸居設計者稱將被迫租房,稱買房要兩三百年,作為吃飽、睡暖,住得舒坦的精英階層,怎么忍心到他們的碗里搶食?這豈不是刀尖上削鐵,油鍋里抓錢?!應該看到,在一些地區(qū),保障房某種程度上成了唐僧肉,只要打著住房保障的旗號,隨便誰都可以來分享一下,從人才住房保障到公務員住房保障,五花八門。真正買不起房的是普通老百姓,他們才是政府最應該集中資源來解決他們住房問題的群體。由此可見,任何權力的使用都要有制度約束,任何利益的獲得都要有章可循。“人才專項房”的怪象再一次呼喚保障立法,越快越好。
舅此“專項住房”,其實質是精英階層的“飽脹房”——吃飽了,喝高了,多個城市看看風景;多個住處運動運動,以助消化與怡情的“健身用房”!住著很爽,賣了穩(wěn)賺,為何受寵的總是精英?!保障房是政府擠出公共財政給低收入人群雪中送炭的,絕不是給高收入者錦上添花。如此念歪保障房的好經,對社會公正公平的破壞力極大。指向保障房的“胡亂一刀”,不僅讓“分蛋糕”一團糟,而且糖抹在弱勢群體的鼻尖上吃不到嘴,強勢群體已打飽嗝了卻還要胡吃海塞,這將擴大“馬太效應”,增加社會不同階層間的隔閡與仇視,更損害政府的公信力,對社會公平與和諧有百害而無一利。贏者通吃保障房是一個危險信號,如何從立法上、制度上和問責上防范保障房政策的在執(zhí)行不跑偏,壓縮各種贏者通吃的尋租空間,應成為決策者的當務之急。(中國臺灣網網友:梁江濤)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