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了,“中國作家為什么沒得諾貝爾文學獎”這個問題,像裝了定時鬧鐘似的,在每年諾貝爾獎頒獎季前后,都會跳出來焦慮或者說折磨一下國人。
莫言剛剛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是中國籍作家,生活在中國本土;他不是別國籍華裔作家,不是生活在別的土地上。我想,莫言得獎了,有的人可以睡個好覺了。
在我看來,某個作家是否得獎,與某個國家的作家是否得獎,是兩個非常不同的問題。前者的重心在作家個人,而后者的重點在作家的國籍屬性,也就是國家問題。在中國,提問的邏輯,其實正是國家邏輯,即首先從國家出發(fā)——中國作家的得獎問題,然后才過渡到個人,即中國的哪個作家最有可能得獎。
我看到有人說,諾獎是頒給作家個人,不是頒給國家的。因此你不能說美國得過,哥倫比亞得過,但你可以說索爾·貝婁得過,馬爾克斯得過。我認為這說得不錯。作家的國籍屬性是如何覆蓋了作家的個人性(或者說人的個體性),國家主題、國家話語是如何進入并接管了文學,是非常重要也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諾貝爾文學獎產(chǎn)自瑞典,現(xiàn)在它成了一個國際性的文學獎項。有的人很重視諾貝爾文學獎,有的人說它沒那么重要,勸大家看開些。這看上去極端的意見,其實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是諾貝爾文學獎這枚硬幣決定了兩面,而不是反過來。
在我對關于諾貝爾文學獎的言論的有限閱讀中,我覺得魯迅是最超越、深刻和直接的,超越在于他沒有掉入硬幣的套子里說話,深刻在于他的自我批判性和反思性,直接在于他拒絕諾獎提名沒有那么多扭捏客套的說辭,直言包括魯迅本人在內(nèi)的中國作家都不夠格。
諾貝爾獎不是只有文學獎的,但我時常感到疑惑的是,為什么中國那么多焦慮和爭論更多集中在文學獎,而不是在物理學獎、化學獎、經(jīng)濟學獎?這是因為我們自覺在物理、化學、經(jīng)濟等領域,與國際頂尖水平完全沒有一拼,自覺自然地回避了這些獎項,而認為中國的文學并不弱,因而感覺唯文學獎是大有希望的?
許多人感到委屈,在認可中國文學很強大的前提下,找出了各種理由來解釋(或者說自我寬慰)不能獲獎的原由,比如說漢語文學的翻譯問題。翻譯的問題,我不好說沒有,但從這類面向去想問題,可能并不是正確的路徑。
文學活動也好,物理化學等科學活動也好,本質(zhì)上它們都是人的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人餓了要找食物吃的,人渴了要找水喝,這類活動受本能驅(qū)使,嚴格來說是人的動物性活動。而文學、科學等等,是真正具有人性而不是動物性的活動。
在自由自覺這個意義上說,一個社會當中,人的精神解放程度、心靈自由程度等,直接決定了文學、科學等活動的水準。站在人性的立場上,我認為,社會或個人的精神與心靈世界的狀況如何,遠比是否能得這個獎那個獎重要得多。
如果大家都同意文學與科學都是人的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如果大家也都同意我們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與世界頂尖水平存在巨大差距,那么你憑什么認為我們今天就有資格和理由拿一個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