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礁事件從無到有,由不為人知到眾所周知,從癬疥之疾演變成切腹之患。這一事件之所以在這兩年爆發(fā),完全是菲律賓方面一手策劃挑起的結(jié)果。
面對銹蝕不堪、岌岌可危的破爛軍艦,菲方2013年上半年意欲加固未果,今年又故伎重施。當然,菲方很清楚,要在中國執(zhí)法船的嚴密監(jiān)控下將工程材料運抵仁愛礁并搶灘施工,幾乎是不可能得手的。于是,菲律賓學狡猾了,行動過程中帶一幫菲國和西方記者觀摩。而這恰恰從一個側(cè)面暴露了菲方行動只是由頭,本意在于造勢。一是為其提交的所謂“南海仲裁案”造勢,3月30日菲遞交了該案的“最終訴狀”。在菲方看來,炒熱南海爭議可以為其力推的以法律途徑解決爭議制造必要性和緊迫性。中方一貫主張通過雙邊談判和平解決有關(guān)爭議問題,這同中國與東盟國家簽署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有關(guān)精神是相一致的。而菲律賓作為簽署方之一,就南海爭議推動法律仲裁其實是違背《宣言》精神的。因而,菲炒作爭議某種程度上可造成雙邊談判無力解決爭議、只能走法律途徑的假象,從而為其一意孤行尋找借口;二是為拉攏美國深度介入南海問題造勢,通過在南海不斷制造熱點和議題,與美國內(nèi)某些鷹派政客互唱“雙簧”,菲當局既可迎合美方的某種政策需要,又可趁機撈取美國的戰(zhàn)略投入,進而加強其國內(nèi)的執(zhí)政基礎(chǔ);三是為加快推進磋商和簽署“南海行為準則”造勢,菲當局所為與美方不謀而合,其無外乎想藉此捆綁中國的手腳,南海多一次沖突事件,無疑就為加快推進“準則”多踩了一腳油門。
既然菲軍艦賴在仁愛礁不走,小動作又不斷,那我們難道就不能客氣點將其“請”走,或者嚴肅點將其“清”走,從而一勞永逸地割掉這個“毒瘤”嗎?理論上而言,將菲軍艦在仁愛礁靶向清除,估計無人懷疑中方的能力,但這恐怕正中菲方的下懷,菲律賓正好可以借題發(fā)揮,向國際社會和美國主子“訴苦”,從而收獲更多的戰(zhàn)略果實。因此,明智的做法是不讓菲律賓“碰瓷”,不讓這個“毒瘤”坐穩(wěn)、坐大,而是讓其自動慢慢爛掉,我們在仁愛礁的策略和底線正是如此。與菲律賓比失諾、比違約、比耍賴,我們自然甘拜下風,但要比實力、比耐力、比韌勁,十個菲律賓也不在話下。因此,我們和菲律賓在南海,不應(yīng)像公雞在臺面上斗狠;而應(yīng)像鴨子劃水,功夫全在戲外。
考慮到南海爭議的復(fù)雜性和長期性,我們在南海不必擔心糾紛不斷,但底線是“南海不能亂”。南海維權(quán)策略應(yīng)該是“積小勝換大勝”,通過綜合實力的穩(wěn)步增長和有效發(fā)揮,進而換取時間和空間優(yōu)勢,以實實在在的積累與全方位存在,為最終贏得戰(zhàn)略主動奠定基礎(chǔ)。
習主席在訪歐期間談到南海問題,強調(diào)我們“不挑事、也不怕事”。這一表態(tài)不妨可以看作我們應(yīng)對仁愛礁事件的一個絕佳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