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國防部長”高華柱因洪仲丘案引咎辭職,“副部長”楊念祖上周接過“帥印”。香港《大公報》今日發(fā)表評論指出:除洪仲丘案亟待解決外,臺軍還有不少案子懸而未決,林毅夫返臺案便是其中一件。評論說,楊念祖的“楊氏風格”是否會為看似無解的林毅夫返臺一事打開一扇窗,值得關注。
評論摘編如下:
正當陸軍下士洪仲丘被虐死案在島內(nèi)鬧得沸沸揚揚之際,“國防部長”高華柱引咎辭職,“副部長”楊念祖上周接過“帥印”,可謂臨危受命。洪案是楊念祖上任后首件要面對的頭等棘手大事,倘若稍有閃失,難免會步上前任黯然下臺的后塵。不過,這位“文人部長”展現(xiàn)了讓人耳目一新的工作作風:上月3萬民眾包圍“國防部”,楊念祖親赴火線,接下陳情書;出席洪仲丘紀念晚會,即使遇到激烈抗議,仍面不改色,且不忘安撫群眾。楊念祖敢言敢為,讓外界對他日后處理重大敏感事件的手法充滿了想像空間。
平息洪案引發(fā)的民怨民憤固然是楊念祖迫在眉睫的任務,但此外還有不少案子懸而未決,林毅夫返臺案便是其中一件備受關注的案子。盡管“國防部”重申,林毅夫若返臺將送軍法機關處理,但楊念祖的“楊氏風格”是否會為看似無解的林毅夫返臺一事打開一扇窗,值得關注。
原“國防部長”高華柱對林毅夫返臺案的態(tài)度強硬,幾年來沒有絲毫回旋的余地。楊念祖與林毅夫并沒有太多的淵源,在處理林案時沒有歷史包袱。此外,楊念祖過去從事學術研究時專研臺海軍事,對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亦頗有心得,對林案或許會有與傳統(tǒng)軍人不同的看法。其實,論情論理,臺灣都沒有阻撓林毅夫返臺的理由。兩岸同根同源,本就是一家,當年只因歷史政治因素而隔絕往來,林毅夫泅水登陸,不過是“回家”,何來“叛逃”之說?即使根據(jù)島內(nèi)法律,“投敵罪”等重大罪行的追溯期最長為30年,照此推算,林毅夫離臺已34年了,早就過了追溯期,臺當局不可以再向他追究法律責任了。
30多年來,林毅夫都未能再踏足臺灣故鄉(xiāng),正是有家歸不得,即使父親去世,也未能一盡孝道,在旁送終,這對他而言已經(jīng)是“重罰”了。當下兩岸關系已進入和平發(fā)展的鞏固期,兩岸實際上亦不再是“敵對狀態(tài)”,臺灣軍方不妨放寬肚量,展示人道主義精神,讓林毅夫回臺。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