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親的眼淚及社會的祈禱下,被狠心父親扔入沸鍋中的黃小妹妹走完她短暫的人生。對于這個近日在島內(nèi)備受關注的新聞,臺灣《聯(lián)合報》23日社論說,這個結(jié)局雖然心痛與不舍,但理性為她設想燒燙傷患者必得承受的漫長清創(chuàng)劇痛、失能的肢體、身心重建的壓力,或許這反而是最少痛苦的結(jié)局。
社論說,十個月大的女娃娃,以這種令人摧肝斷腸的方式告別人世。但愿她保有的人間記憶是母親的溫暖懷抱與兄姐的親愛逗弄,而不是最后清醒時由父親手中擲入沸滾熱鍋中的驚恐與椎心之痛。
眼看小女娃在過去100個小時為每一口呼吸而掙扎,我們真該自。好恳患又T無辜幼童的傷害都該讓自詡文明的社會蒙羞。但曾幾何時,臺灣的虐童案已到了見怪不怪的地步,每次登上媒體的兒虐案件總是愈見殘酷與驚悚,從邱小妹到黃小妹妹,從3歲刺青男童到滾水煮女嬰,慘烈的虐兒“情節(jié)”與手法是人性的墮落,還是制度的失能?我們能做的,除了喟嘆與自我療傷式的祈福之外,究竟在每一個兒虐個案之后,這社會學到了什么?
由加害者看,黃小妹妹命喪酗酒父親之手,這類加害者素描對第一線社工來說絕不陌生。家暴的高風險家庭中,有酒、藥癮者的子女被虐機率是其它兒童的3倍。臺灣兒福聯(lián)盟估計,全臺至少有3千名兒童因為家人的酒藥癮問題生活在暴力陰影之下。
可悲的是,對黃父這類慣性“酒后施暴”者,公權力卻無計可施。相較于人數(shù)較少、物質(zhì)較難取得的藥癮者依法必須強制勒戒,且由當局埋單,對取得更容易的酒精濫用問題卻顯軟弱無力;酒癮至今無任何法令可以強制戒治,而且健保不給付,大大減低家暴加害者尋求治療的誘因,儼然成了家暴防治無解的難題。畢竟,先救爸媽才能救孩子。
大環(huán)境不佳,早有研究指出,長期不景氣的臺灣社會極可能成為家庭壓力鍋的制造工廠。失業(yè)絕不是經(jīng)濟問題而已,每一個失業(yè)統(tǒng)計數(shù)字背后都是飽受壓力的家庭,攜子自殺、虐待兒童、毆打配偶的個案隨之增加。
社論呼吁:但愿黃小妹妹的悲劇讓臺灣的決策者理解,解決失業(yè)問題并不是搶救賬面上的“失業(yè)率”,而是搶救數(shù)字代表的每一個家庭以及當中最易成為代罪羔羊的受虐兒童。當當局祭出“立即上工”搶救失業(yè)率、“馬上關懷”、“工作所得補助方案”發(fā)放現(xiàn)金之外,也該檢視兒保社工的人員配置與負荷;在社工必須兼辦行政、忙于發(fā)放各種補助之外,社政單位還有多少余力投注在最艱難的兒保、家暴防治工作上?
根據(jù)統(tǒng)計,臺灣的兒虐通報個案由2004年以來幾乎年年成長,由5年前的7800多件,于2006年破萬,到去年已達1萬3700多件;蛟S這是“兒保法令”中強制通報的機制奏效,醫(yī)師、教師、警員等專業(yè)人員已善盡通報職責。但是通報之后,接手處理家暴的社工人力仍是杯水車薪。比起美國社工1人負責15至25名兒保個案的情況,許多臺灣基層社工手中的保護案件幾乎破百;有人形容“打開個案管理簿,到底要由哪個開始”?社工只能祈求“不要出事”,否則只能接受外界投以“冷血社工”的苛責。
當媒體訪問兒虐家庭的鄰居,總有人指證歷歷施暴者早有家暴前科。以黃小妹妹為例,鄰居早知黃姓父親有家暴習性,一喝了酒就鬧事;丟女入鍋只是讓他的家暴紀錄終于以殺人案作結(jié)。曾經(jīng)聽聞或目睹家暴的旁觀者都該面對這樣的詰問:“為什么你們不早說?”
據(jù)臺灣“兒童局”去年兒保通報來源統(tǒng)計,來自鄰里的通報僅占12%。當醫(yī)師、教師等專業(yè)通報奏效,臺灣或許該考慮“修法”,將鄰里通報也納入強制,亦即由民選的村里長以及領有公幣的村里干事承擔強制通報之責。構筑社會安全網(wǎng)的“最后一哩”,才能及早避免悲劇。
多么寧愿時光倒流,在黃小妹落入沸鍋之前,在諸多推她入鍋的原因中改變一個環(huán)節(jié),或許一切就會不同。但愿成人世界痛下決心,不再讓孩子落入兒虐的熱鍋之中。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