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工商時報》今天的社論說,謝長廷在二○○五年擔任“行政院院長”的時候,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核心施政,就是力保經濟成長能達到4%的“保四”政策,以及島內油價不調漲。當時,“行政院”各部門及臺灣“中央銀行”為“保四”忙得雞飛狗跳,祭出各式各樣的激勵經濟成長措施;在面對國際油價大漲,臺塑調漲油價之際,謝“院長”以避免油價上漲影響經濟成長及物價為由,強力要求“經濟部”阻止中油公司漲價,迫使臺塑公司調回原價。姑不論“保四”與油價不漲政策是否正確,但當時謝“院長”關心民生問題確實值得肯定,也是迄今大家還記得住的“政績”。謝長廷擔任“院長”時,將民生問題擺在第一優(yōu)先,但現在要選“總統(tǒng)”,卻又說經濟政策除兩岸問題外是“經濟部部長”的事,真乃“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社論指出,長期以來,我們不斷提醒當局,經濟是臺灣生存發(fā)展命脈。事實上,臺灣人民以堅定不移信心及無比韌性致力于經濟發(fā)展,臺灣經濟發(fā)展的經驗被譽為世界“經濟奇跡”,來臺灣取經、學習“臺灣經驗”的各國專家學者及政府官員絡繹于途,臺灣因為經濟的迭創(chuàng)高峰而頭角崢嶸。一九九○年代臺灣推出亞太營運中心計劃,立刻吸引各國政府及跨國企業(yè)矚目,紛紛來臺爭取投資機會,當時甚至紐西蘭、澳洲也競相宣稱要爭取作為亞太營運中心。一九九七年亞洲爆發(fā)金融危機,臺灣處于暴風圈內仍能屹立不搖,成為亞洲穩(wěn)定力量,備受國際稱譽;仡檾凳陙砼_灣的巨大變化,充分證明經濟繁榮進步是臺灣生存發(fā)展的命脈所系。
社論指出,二○○○年民進黨執(zhí)政以后,雖然口口聲聲要拼經濟,但因為意識形態(tài)作祟及選舉掛帥,經濟施政受到嚴重扭曲,越拼越讓臺灣經濟向下沉淪。過去七年,臺灣經濟成長率平均每年僅3%出頭,不但落居四小龍之末,而且是除日本外亞洲地區(qū)的最后一名。二○○○年到二○○六年臺灣每人GDP從14,519美元提高至16,030美元,僅增加1,511美元;同期間,南韓每人GDP從10,888美元提高至18,375美元,增加7,487美元,從落后臺灣三分之一到領先臺灣一成五。不僅如此,臺灣所得分配快速惡化,貧富不均問題愈來愈嚴重,以五分位家庭所得比較,最高與最低所得差距倍數,依不同計算基礎,差距達六倍到十二倍,最低20%所得家庭平均年儲蓄不到200元,貧窮線以下人口高達200萬人以上。
更吊詭的是,民進黨不斷激化兩岸政治沖突,但在經濟上卻愈來愈依賴大陸,臺灣產品出口近四成輸往大陸,經濟成長的貢獻來源幾乎完全依賴對中國大陸出超,臺商大陸投資占對外投資總額七成以上,高達數十萬臺灣人民長期在大陸工作,從而也紓解近年臺灣嚴重的失業(yè)問題。這種政治與經濟背離的現象,對臺灣經濟已構成愈來愈大的潛在威脅。而民進黨為求勝選,不斷以“正名”、“制憲”等政治議題激化統(tǒng)“獨”意識及藍綠對立,不但對臺灣經濟造成持續(xù)傷害,而且讓臺灣國際模范生的良好形象,變成國際社會眼中的麻煩制造者。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