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美國眾議院在3月4日通過了所謂“臺灣‘友邦’國際保護暨強化倡議法”,俗稱為“臺北法案”,同一天,“美國在臺協(xié)會”理事莫健也到臺灣地區(qū)活動,先后會見了蔡英文和臺灣立法機構負責人游錫堃。
這兩個動作,顯然是預先刻意安排好的,我們來看看這兩件事的內在涵義。
第一,“臺北法案”的內容,是強化所謂“臺美”伙伴關系,包括美國支持臺灣鞏固所謂“邦交國”,與其他國家發(fā)展非正式伙伴關系,支持臺灣參與國際活動,推動雙方經濟貿易談判等。
而蔡英文會見莫健,是對美方表達感謝,并強調,針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臺灣想與國際社會并肩合作。莫健也對蔡英文表達了所謂“美臺關系”“共存共榮,休戚與共”等支持。
對此,臺灣“中時電子報”發(fā)表評論說,美方這樣的動作,對于蔡英文在島內的聲望和支持度會有加分作用,但對于臺灣參與國際活動、拓展所謂國際空間,不會有實質幫助。
實際上,“臺北法案”的宗旨,就是針對蔡英文上臺以來,先后丟掉7個所謂“邦交國”的困境而出發(fā)的,然而美國的國會動作一波接一波,但美國行政部門卻沒有太大的實質動作。而且縱使美方有心,卻也力不足,臺灣的國際空間仍然日益萎縮,“邦交國”只減不增,這是有目共睹的現(xiàn)實。
而且,大家心知肚明,美國“挺臺”法案越多,臺灣處境就越困難。兩岸關系好,互信基礎夠,臺灣的國際參與才可能撥云見日,馬當局時代可以參與世界衛(wèi)生大會就是最好的見證。蔡當局放著已經成功的案例不走,反而“拉美抗中”,只會讓臺灣的在邪路上越來越難以自拔,對臺灣的前途又有什么好處呢?(編輯:李杰)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