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心系中華味 桂家臘肉飄鄉(xiāng)情

2019年02月14日 09:17: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民眾對臘肉美味的眷戀與追求,絕不亞于湖南或四川鄉(xiāng)親。(劉文馨 攝)

  有些情感深藏內心,縱使不以言詞表達,卻是難以完全掩飾。有些天性與生俱來,縱使百般刻意隱藏,仍然不時顯露痕跡。農歷年節(jié)是中華文化深刻的展現,中華美食挑動每個人的味蕾,兩岸家家戶戶過年歡慶團圓的景況,正是濃烈情感和本真自然的流露,展現中華民族同根同源,證實中華文化根深蒂固。

  過春節(jié)離不開各種美食。在眾多美味佳肴中,臘肉以其濃郁的香味、獨特的口感,源遠的傳統,廣受兩岸民眾喜愛,成為許多家庭春節(jié)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硬菜。臺灣民眾對臘肉美味的眷戀與追求,絕不亞于湖南或四川鄉(xiāng)親。

  年關至,臘肉香

  臘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以前,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區(qū),各地臘味略有不同——湖南臘肉:種類多樣,味道香咸;四川臘肉:麻辣口味,保存長久;金華火腿:肉紅似火,滋味濃郁;廣式臘腸:紅潤透亮,香甜不柴。其中,湖南臘肉口味較咸,且種類較多,雞、鴨、魚、牛等都可以被制成“臘肉”。

  舊時,湖南人從冬至開始制作臘肉,等到年關時便能制作完成。家家戶戶將制好的臘味懸掛高處,以便散一散濃重的煙熏氣,一時間,空氣中都多了一絲剛剛腌漬過的、充滿年節(jié)喜悅的臘味。到除夕那天,端上一碗帶著原始煙熏味、鄉(xiāng)土味的臘肉,頓時滿屋飄香,湖南人的新年也就開始了。這時的臘肉,象征著年關將至,代表了團圓。

  現今臘制品掛上灶頭依然是年節(jié)特有景象。(劉文馨 攝)

  舊時,貧困地方到過年才舍得宰一頭豬,制成臘肉才能延長保存時間。在物資豐富的當今社會,吃肉,對于普通人家而言已經稀松平常,追求健康生活的人們,更愛吃新鮮的肉食,“延長肉食保質期”不再那么重要,臘肉又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過年回家的子女,再次返回工作求學崗位之前,行李箱里總會被父母塞得滿滿當當:家鄉(xiāng)特產、新鮮蔬果、自制茶油……這時,臘肉又成為主角兒。臘肉,方便快捷,幾分鐘的炒制,就能讓工作繁忙的子女吃上一個熱菜。臘肉,是父母對遠方兒女真情綿延的牽掛。

歲末年初各種臘制品成為超市的主角。(劉文馨 攝)

  家鄉(xiāng)味,匠心傳

  大抵對于美食,人們有著相通的感受,而且是出自人類天性的自然牽引。湖南臘肉來到臺灣,同樣也廣受歡迎。

  在臺灣,提起湖南臘肉,不少人立刻會提到“桂來標”。這個最初由湖南人桂來標創(chuàng)立的臘肉品牌,已經存在了近一甲子光陰,而且還在持續(xù)散發(fā)令人難以抵擋的魅力。

  設立在臺北石牌捷運站、榮民總醫(yī)院附近的“桂來標湖南臘肉”攤,每年農歷年前三個月開賣,每天幾乎總能見到前來購買的人排起的長龍。對許多人來說,過年前來桂家攤位排隊買臘味,已經成為味蕾呼喚之下自然反應的習慣:

  “明年見!”——等候多時的客人這樣回應桂家人。

  今年買上了還不夠,還得預約上明年,好像過年總是要吃到臘肉,才算圓滿。南來北往,排隊的民眾不分臺灣或外省籍,有不少顧客還是遠從鄰近縣市專程前來尋覓美味。一位從桃園北上操臺灣口音的客人推崇:這攤臘味物美價廉,我每年都要來買上幾千元,還寄送給親友。

  

盧老太太,桂來標的遺孀。生于湖南祁陽,18歲跟丈夫來到臺灣,今年已經九十歲高齡。(劉文馨 攝)

  現在,制作桂家臘肉的擔子,交到了二代掌門人桂臺生手中。他親自買來五花豬肉,嚴格按照父親留下的工序制作,做好的臘肉肉皮色澤金黃,肥肉淡黃,瘦肉紅潤,肉身干爽而緊實。

  其中,臘肉腌制過程需要每日翻動,最為費力。若無這一步,則整缸肉的鹽分浸潤不均,口感將大打折扣。這已成為桂臺生妻子每日起床后,心里記掛的第一件事。每年這個時候,由于反復翻肉,即使有手套保護,她的手指甲也都會被磨光。

  一般工廠一天可以做成的事情,桂臺生需要花費十倍的時間?墒撬X得,父親留下來的老味道總是要親手做的才好。

  北投區(qū)石牌路二段的菜市場。桂家臘味做好后,便要拿去市場上銷售。這里有桂臺生妹妹桂秀菊經營數年的攤位。

  農歷年前的某個周一下午三點,對于菜市場來說并不是一個熱鬧的時段,沒有多少客人的情況下,大多數攤主選擇收攤回家。不過,桂臺生的妹妹桂秀菊仍是沒有閑下:接電話、回消息、記訂單、揀貨物……即便是這樣,她的手機還是有二十多條消息未回。多年來,桂秀菊不肯將這樣繁瑣的工作假手于人,是因為她更想及時知道顧客的感受:“如果找人幫我回手機信息,用計算機登記訂單,我怎么知道他會不會做錯呢?真找人幫忙干,顧客怎么想我就完全不知道了。”

桂家攤位除了臘肉還有許多臘制品。桂秀菊正在檢查顧客訂單。(劉文馨 攝)

  臘肉,像是桂家兄妹的人生伴侶,幾乎陪伴了他們大半生:在熏房旁的童年,最難忘記的是母親被煙熏腫的雙眼;長大后,他們又繼承父母事業(yè),用臘肉支撐起整個家,傳承父親留下的家鄉(xiāng)味。

  到現在,年復一年,每到年關,訂單不斷,這是顧客的信任,也是桂來標堅持的動力:“就想堅持這一件事,不去想做別的了。跌跌撞撞做了很多年,總在慢慢進步就好了”。像現在這樣,雖然繁瑣又耗時,卻能讓桂家兄妹心安。

  雇工老劉負責將貨物打包。他用力將紙箱壓緊,確保能緊緊包住貨物。一旁的盧老太太忍不住幫忙。

  桂臺生是第二代接班人,忠于湖南家鄉(xiāng)原味。(圖片由桂臺生提供)

  中華味,家鄉(xiāng)情

  《舌尖上的中國》有句臺詞:中國人對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鄉(xiāng),是懷舊,是留戀童年的味道。

  桂家臘肉對于許多老顧客而言也是如此。早年,來桂家買臘肉的多是來臺的湖南人,故土遙遙,他們入鄉(xiāng)隨俗,可家鄉(xiāng)的年味總是難以忘記,桂家臘肉更像是某種無言的深情寄托。

時代變遷,桂家攤位上也有了許多新產品。(劉文馨 攝)

  現在,桂家的客人來自臺灣四方,遍布各處。他們中的有些人,甚至一輩子也沒能去過湖南,卻對臘肉有著深深的眷戀;蛟S中華美食的魅力,就在于產生了這樣的連接:人們生活在不同的角落,說著不同的方言,卻對中華美食,有著相同的情感。

  對于他們來說,舊時吃到的臘肉,漸漸成為一種念想。臘肉的味道,仿佛已經在漫長的歲月中和故鄉(xiāng)、親人、童年等記憶重疊,以至于讓他們幾乎分不清,吃的是滋味,還是情懷。仿佛記憶中,那咸香的肉片,以及在冷空氣里蒸騰的白霧,都是幸福的味道,它定格了舊時溫馨的時光,它是關于“家”的獨家記憶。在外的游子過年回家,若是吃到這一口,也許就能一解鄉(xiāng)愁。

  對于一些臺灣人而言,桂來標臘味是誘人的中華美食,東南西北四方前來排隊購買年貨,已經成為過年的一部分。年節(jié)餐桌上的中華美食,家家戶戶門前的春聯,親朋好友見面相互賀年,都是中華文化底蘊淋漓盡致的流露,更是兩岸一家最真實的寫照。(作者:劉文馨,湖南人,山東大學威海校區(qū)新聞系學生,2018年秋季學期于臺灣世新大學交流。本篇為其在臺期間實地采訪報導)

[責任編輯:李杰]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于我們|本網動態(tài)|轉載申請|聯系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86-10-53610172

区。| 宁强县| 化隆| 澜沧| 盱眙县| 涿州市| 防城港市| 商城县| 保定市| 平果县| 江达县| 卓资县| 洞口县| 常德市| 株洲市| 济宁市| 长岛县| 桃园市| 长乐市| 高雄县| 改则县| 高阳县| 华安县| 永丰县| 内黄县| 宜黄县| 海安县| 武乡县| 杂多县| 鹿泉市| 蕉岭县| 平定县| 成都市| 原平市| 阜新市| 吉隆县| 高州市| 三穗县| 朝阳市| 繁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