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lián)合報》8日發(fā)表社論說,臺灣“反核”及“反服貿(mào)”兩項運動,對馬英九當局構(gòu)成嚴重挑戰(zhàn),同時也讓民進黨的反對角色淪為邊緣化。對此,民進黨內(nèi)部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林濁水認為,林義雄籌組的“公民組合”已對民進黨形成巨大挑戰(zhàn);蔡英文則認為,學運結(jié)合社會力量和民進黨“一起作用”,有助推動社會變化,“學生最后還是需要民進黨”。
文章分析,要看清這一波社運與民進黨的曖昧關(guān)系,或許還需要更多時間觀察。但若僅就“反服貿(mào)”與“反核”兩次的群眾操作看,民進黨與若干學運或社運主導者具有互為表里、相互呼應的關(guān)系,其實已若隱若現(xiàn);問題只在,目前作為側(cè)翼的社運,未來會不會演變成喧賓奪主,進而成為侵蝕或瓜分綠營的競爭力量,則尚難以斷言。
串起“反服貿(mào)”與“反核”兩波運動的關(guān)鍵人物,正是林義雄。學生占領(lǐng)“立法院”期間,林義雄在“立法院”外靜坐,并非偶然;林飛帆含淚上前擁抱林義雄,也非偶然;學生退場后,林義雄馬上宣布展開禁食反核,更不是偶然。馬當局宣布“封存”核四后,林義雄宣布結(jié)束禁食并呼吁廣大民眾一起“砥礪”、“切磋”,進行“更有效的抗爭”,當然也是其按部就班計劃的一部分。
今年初傳出林義雄要籌組“新政團”,這個隨后取名“公民組合”的政團,已正式在3月31日向臺灣主管機關(guān)遞出申請。選擇那個日子,正是學運“330上凱道”展現(xiàn)氣勢的次日,顯然抓住了“形勢大好”的時機!肮窠M合”的要角,除了林義雄,還包括被學生封為“學運戰(zhàn)神”的法律學者黃國昌和前“司改會”執(zhí)行長林峰正等人;由此,即不難理解龐大教授群及律師團于學運期間在幕前發(fā)聲、幕后指導之來龍去脈。
就學運的支持者或參與者而言,未必注意到當時運動背后的政治脈絡(luò),他們參與“反服貿(mào)”或“反核”示威,單純是針對現(xiàn)狀不滿而發(fā)。然而,對于運動的核心成員而言,能夠?qū)ⅰ皩W運”的力量串連上“反核”,并一氣呵成地讓馬當局在核四議題上俯首就范,這個以“公民運動”為名的操作,實在是威力無窮。也因此,接下來的“割闌尾”、“遍地開花”,乃至林義雄宣示的反“自由經(jīng)濟示范區(qū)”,便絲毫不愁沒有糧草、彈藥和群眾。
林濁水之所以擔心“公民組合”對綠營構(gòu)成巨大挑戰(zhàn),原因正是:服貿(mào)協(xié)議及核四的喊停喊卡,外觀看來都是街頭運動奏功所致,那是民進黨在“立法院”杯葛多時皆達不到的目標。如此一來,民眾對民進黨長期缺乏表現(xiàn)的失望,便可能轉(zhuǎn)而寄望于打著“公民運動”、“第三勢力”旗號的“公民組合”。事實上,根據(jù)最近的民調(diào),經(jīng)過太陽花學運的淘洗,自認為是“中立”立場的民眾已經(jīng)超越4成,遠高于藍綠。這說明,無論這波社運是不是民進黨所策動,在至少在表面上看來,它重創(chuàng)了執(zhí)政黨,也同樣讓民進黨傷筋動骨。
至于蔡英文把學運、社運視為民進黨的側(cè)翼,認為“學生最后還是需要民進黨”,這若不是蔡英文過度樂觀,就是她其實全然洞悉其間的運作策略及作戰(zhàn)目的。不可否認,現(xiàn)任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是因為民進黨在學運期間表現(xiàn)不佳挨批,因而被迫宣布退出了5月的民進黨主席選舉;但蔡英文卻是學運風暴過后“世代交替”的獲益者,兩名學運領(lǐng)袖也曾是她當年競選時的地方青年軍。在這種情況下,她當然毋需憂心。更何況,林義雄2月底說明要籌組政團時,明確強調(diào)其目標是要“讓2016國民黨在‘立法院’無法過半”;以此解讀,將“公民組合”視為民進黨的“盟友”而非“叛軍”或“對手”,亦并不離譜。
無論如何,藍綠陣營的長期對峙羈絆了臺灣的民主腳步是事實,而民眾對于藍綠對峙的不滿正日益上升也是事實。問題在,這樣的僵局,如果是被穿著“公民運動”外衣的綠營側(cè)翼所打開或打破,那么臺灣民主將是什么局面?然而,如果廣大公民群眾并不甘于穿上綠軍的制服,甚至決定討伐或叛離民進黨陣營,如此一來,臺灣民主又將是什么局面?
這個結(jié)局,目前看來,恐怕也不是林義雄所能預測或一手掌握的。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