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候選人蔡英文,日前在美國闡述“臺灣共識”,雖然費盡唇舌,卻讓外界疑問越來越多,對蔡英文萬一當選的可能性也更加擔心。
臺媒《中央日報》網絡版19日發(fā)表社評文章說,根據(jù)蔡英文的“說文解字”,負面看來,“臺灣共識”“不是簡單的民主多數(shù)決問題”、“不是普通的‘立法‘或公共議題”。換言之,“臺灣共識”是不能采用“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民主程序,如此是否意味著要以共識決取代多數(shù)決議?還是要進行“公投”?難道要百分之百同意才算達成共識?但如此豈有可能?還是除了共識之外仍可容許保留意見?但如此又怎能算是共識?
其次,既非普通“立法”或公共議題,顯然不是要在臺灣“立法院”討論,如此是否表示要在各地舉行?果若如此,成員是否按臺灣政黨席次比例,再搭配社會賢達與各界代表?會議要開多久?如果一直無法達成共識,是否要無限期的繼續(xù)開下去?
此外,蔡英文既已認知“臺灣共識”不是單純的島內議題,也牽涉和中國大陸的協(xié)商往來,那么在未達成“臺灣共識”之前,“九二共識”是否擱置?兩岸協(xié)商是否暫停?各項協(xié)議是否繼續(xù)適用?如果要想維持兩岸正常關系,臺灣能提出什么方案可以取得大陸信任?如果“臺灣共識”始終無法達成怎么辦?而且有了“臺灣共識”,難道就能確保臺當局有足夠籌碼與支持跟中國大陸協(xié)商嗎?難道兩岸關系的互動要視“臺灣共識”的進程決定嗎?
再從正面表列來看,蔡英文聲稱“‘臺灣共識’是一個民主過程;在不同立場中找到共同點是‘臺灣共識’的開始;在不同的立場中找到共同的可能性,是‘臺灣共識’的真正精神”,顯然,蔡英文重視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在意的是形式而不是實質;所謂在不同立場中找到共同點,說穿了不就是“異中求同”嗎?這跟馬英九一再強調的“求同存異”又有什么差別?
更重要的是,島內朝野之間目前沒有共同點嗎?平心而論,蔡英文想要建立“臺灣共識”不是一件壞事,但涉及兩岸關系,必須有明確立場,蔡英文卻以模糊說詞,企圖制造無限想象空間,像是她以往一向主張“兩國論”,堅決反對“一個中國”,如今卻又聲稱,對臺灣與大陸關系她愿持開放態(tài)度,不排除任何選項,可見其立場之反復無常,說穿了,無非是選舉花招而已。
總之,蔡英文只會否定“九二共識”,卻始終提不出足以取代“九二共識”的可行方案;她標榜“臺灣共識”,卻根本講不出“臺灣共識”的具體內容:她強調要在不同立場中找出方法相互妥協(xié),創(chuàng)造出共同點來,但在她當民進黨主席三年多來,她從來不跟國民黨妥協(xié),也拒絕跟馬英九會面共商事務事;國民黨的任何政策,包括她自己曾經支持或推動過的,她都幾乎一律反對。這樣自以為是、一意孤行的人,現(xiàn)在卻高談妥協(xié),豈不是十分可笑嗎?可以斷言,她所倡導的“臺灣共識”,不管臺灣內部、大陸或是美國,沒有人真正了解,也很少人會真正相信。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