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發(fā)言人洪磊20日發(fā)布會上宣布,中國政府將向飽受“海燕”之災的菲律賓派出由51人組成的應急醫(yī)療隊。中國紅十字會將派出國際救援隊,分兩批前往災區(qū)。中方還將派出海軍“和平方舟”號醫(yī)院船赴災區(qū)救援,發(fā)揮其機動性能強、醫(yī)療救助能力強的優(yōu)勢,在災區(qū)救死扶傷。此外,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為菲律賓三個省等受災嚴重地區(qū)捐建價值約320萬人民幣的200套活動板房,以緩解部分受災民眾的居住困難。
從最初的10萬美元援助,到現在的綜合援助,中國對菲援助在層層加碼,而伴隨著這些援助的是國內外對中國此次援助行動的熱議:西方媒體對中國最初的援助金額“小”大做文章,使勁地擠兌中國“小氣、記仇、沒有大國風度”,稱中國在軟實力的較量中輸給了美國和日本(美國分別派航空母艦和自衛(wèi)隊參與救援)。與此同時,國內民眾對是不是應該援助也有激烈爭論,部分民眾認為菲政府對華不友好,勾結域外大國在南海滋事,不應該給這個國家援助以免助長其政府反華。其實,上述這兩種觀點都是不正確的,都是把救死扶傷的國際人道主義援助政治化了。
人道主義援助應該是純粹的,不應該帶著功利和政治目的。國際社會的所有成員都有責任和義務向災害中的人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中國是聯(lián)合國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亞太地區(qū)的重要一員,在參與國際和地區(qū)救災減災方面從來都不比任何一個國家做得差。無論是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還是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中國都在第一時間積極參與了援助。此次,中國也是“海燕”臺風的受害者之一,在自己抗災救災的同時,在第一時間向菲方伸出援手,且根據菲方對災情的不斷更新及時調整和追加援助金額和援助方式。
從中國此次援菲行動,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實施人道主義國際援助的兩個特點:
一、堅持以人為本,不與國家政治掛鉤。中菲關系近年來不太順,爭吵和摩擦時有發(fā)生,但中國并沒有因此而對遭災的菲律賓人民冷眼旁觀,也沒有提出援助的先決條件或附加條件,更不會通過援助與美國日本去比拼什么軟實力。
二、充分體現對受援國的尊重。救災必須是在菲國政府的統(tǒng)一組織和領導下開展,國際救援行動必須是配合和協(xié)作,不可喧賓奪主。如果大家都把軍艦飛機開過去了,別說是救災,人家接待都接待不過來,根本就是添亂。中國的國際救援隊早就準備好了,外交部發(fā)言人也早就表態(tài)只要菲方需要和同意就可出發(fā)。中國深知一個國家尊嚴的重要,不會以救世主姿態(tài)去對待菲律賓。
中國援助菲律賓不為別的,只為向受災的菲律賓人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作者為中國公共外交協(xié)會秘書長、外交學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