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接任歐盟輪值主席國后,雄心勃勃,要在半年時間里大顯身手。但歐洲輿論近日來卻紛紛對匈牙利等歐盟新成員的領導能力表示懷疑。擁有27個成員國的歐盟這個大家庭,新老成員、大國和小國之間在經濟、社會等諸多方面存在巨大差距。新成員時常抱怨自己被視為“二等公民”,因而很想證明自己的能力;而老成員則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因此,每半年輪換一次的歐盟輪值主席國位置,就成了新成員能否通過歐盟“成人禮”的試金石。
2004年至2007年,中東歐12個國家加入歐盟。以人口來算,除了波蘭和羅馬尼亞人口較多外,其他都屬于中小國家。它們一入盟就被安排進歐盟的輪值制度,輪流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負責協(xié)調和推動歐洲一體化。這12個新成員中有10個都是從蘇聯東歐體制中轉軌出來的國家。它們匆匆消化了入盟標準,完成了答卷,獲得了“入場券”,但是否理解了歐洲一體化的真諦,往往要看擔任輪值主席國期間的表現。
這12個新成員中,斯洛文尼亞率先擔任輪值主席國。為了完成這一重任,斯洛文尼亞一入盟就著手準備,并率先加入歐元區(qū)。2008年上半年執(zhí)掌歐盟“舵手”之后,斯洛文尼亞以其高效的文官制度、穩(wěn)定的國內政局,以及借助于德國和葡萄牙兩個前任的鋪墊,順利完成了輪值主席國任務,在歐盟內部贏得不少贊許。
2009年上半年,捷克也走進這個“考場”。在擔任輪值主席國期間,捷克政府倒臺,讓人大跌眼鏡。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被視為歐洲一體化懷疑論者的捷克總統(tǒng),還跑到歐洲議會講臺上唱衰歐洲一體化。捷克在輪值主席國任上磕磕碰碰的表現,令歐洲輿論對小國能否領導歐盟產生了懷疑。
進入2011年,歐盟輪值主席國制度面臨新的形勢。上半年是匈牙利,下半年是波蘭,兩個新成員連著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在歐盟歷史上還沒有先例。緊接著又是丹麥和塞浦路斯。歐洲輿論驚呼,歐盟進入了小國和新成員輪流掌舵時期。
匈、波兩國的任務著實不輕。今年,歐盟面臨兩大挑戰(zhàn)。一是歐洲經濟治理方案開始實施。孕育于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及歐元區(qū)動蕩時期的這一“胎兒”能否順產,還存在不確定因素。畢竟匈、波兩國都不是歐元區(qū)成員國,而且歐洲債務危機尚未平息。另一挑戰(zhàn)是歐盟2014—2020的預算案需要在今年解決。英、德、法希望削減新預算,而匈、波作為歐盟轉移支付的凈受益者,則希望提高預算。
歐盟老成員與新成員之間的利益分歧、前者對后者領導歐洲一體化進程能力的懷疑,意味著匈、波兩國在輪值主席國任上日子不好過。不過,既然斯洛文尼亞可以順利通過“考試”,小國擔任輪值主席國期間有所作為的也有不少,一味以“新舊”或“大小”來判斷歐盟“當家人”的表現,不免有失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