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富察敦崇所作《燕京歲時記》中,引用名為《歲時百問》的古書解釋清明節(jié),“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雖然來源無法詳考,但千年流傳中,緬懷先人、寄托哀思,也成了清明節(jié)日儀式和社會心理的一部分。
作為“時年八節(jié)”的馬年清明節(jié),又將如約而至。實際上,上個周末,很多地方已經迎來了第一個祭掃高峰日。接下來的這個大周末,祭掃人群和踏青人流疊加,更會為交通增加不少壓力。而在緬懷先人之時,燒紙錢、放鞭炮等傳統(tǒng)舊習,也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更會帶來安全隱患。
凡此種種提醒我們,清明節(jié),可以“清明”之風,表達慎終追遠之意。
鞭炮聲聲、香煙繚繞,固然是自悠遠的文化中積淀而來,有著深厚的心理基礎。但寄托哀思、緬懷故人,更需要的是靜思懷想和心誠意至?鬃诱摷,說“祭如在”。意思是祭祀祖先,當如祖先真正在場一樣,滿懷敬重。思故舊、念親恩,豈在喧囂嘈雜熱鬧?更何況,公共陵園或墓地,仍屬公共場所,攪擾了他人的凝思之心,更污染環(huán)境、威脅安全,無疑有悖公德。多點敬畏、多點清新,本該是清明文化的一部分。
還有人不忘借清明牟利。年年翻新的祭品市場,今年又出“奇葩”,無線路由器、“馬上體”冥幣、冥間證件套裝等“潮品”,讓人先訝異而后無奈。其實,這是對清明文化的一種誤讀和庸俗化。清明祭掃,實際上是孝道的體現(xiàn)。親人在世時厚養(yǎng)之、過世則哀思之,清明正是一個表達情感的契機。如若以此炫耀攀比,甚至薄養(yǎng)厚葬,談何孝道?
祭祀的實質,是心境的傳達。掃去一方塵埃,擦亮一張照片,放上一束鮮花,說出一段真心話,就能夠達到追遠思古的目的。較之于鞭炮和燒紙帶來的諸多不便甚至于危害,人們可以選擇更健康、更綠色的祭祀方式。獻一束花能夠寄托哀思、傳遞懷念之情;植一棵樹能夠象征家業(yè)長青、薪火相傳。即便是日漸流行的網上祭祀,也可通過虛擬空間,保存逝者的人生信息,達到更多地了解和緬懷故人的目的,還能夠為子孫后代保留一段珍貴的記憶,可謂新穎。
當然,清明要清朗,還需社會管理給力。既需要針對集中的人流,提前預案、做好準備,疏導交通、方便出行;也需針對公眾節(jié)日行為加強引導,比如用鮮花替代鞭炮、用植綠替代供祭品等;更需要做好節(jié)日的安全工作,如北京在空中布置直升機,隨時啟動空地聯(lián)勤指揮,在墓地、重點林區(qū)等加強部署消防執(zhí)勤力量,都是想在前面的舉措。
“梨花風起正清明”。讓清明回歸清潔而明凈的本色,既是個人情感所盼,也是社會和諧所需,更能涵養(yǎng)文化傳統(tǒng),一舉多得,何樂不為?(孟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