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講真話,聽真話是民主科學決策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條件。領導者應有聽取和包容不同意見的雅量,不要輕易把不同意見說成噪音、雜音,而應善于從不同聲音特別是批評性意見中汲取智慧,因為批評性意見可以使我們頭腦更清醒,更加重視那些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有利于避免決策失誤。”這是6月1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同國務院參事和中央文史館館員座談時說的話。
兼聽則明,某些領導者很會說這四個字,但往往是掛在嘴上,不記在心上。兼聽,就是聽取不同的意見。其好處,溫家寶總理已經(jīng)闡述得很深刻。
不同意見,多數(shù)時候是少數(shù)者的意見。黨內組織原則強調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無疑是正確的,否則,我們的各項決策和意圖就無法得到貫徹執(zhí)行。但強調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不是說一概排斥不同意見。我們在強調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同時,也大力提倡發(fā)揚黨內民主。民主就是讓大家發(fā)表不同意見。這樣有利于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
前幾天,人民日報發(fā)表社論《少些一應酬,多一些學習》,這很好,領導者應該可以多看點歷史方面的書,歷史留給我們的經(jīng)驗和教訓實在太多了。唐太宗李世民因為善聽魏征等大臣的不同意見,歷史上有了貞觀盛世。著名人口學家馬寅初因為有不同意見被批,導致中國人口誤增……以史為鑒,方知興替。
某些領導者之所以會把不同意見說成噪音、雜音,骨子里殘留封建集權思想,以為權力就是個人意志的體現(xiàn),唯我獨尊,“一言九鼎”、“言聽計從”,一人說“是”眾人“諾”。由此,在某些領導者看來,不同意見不僅是噪音、雜音,而且還視為與其個人“唱反調”,挑戰(zhàn)的是領導者個人的權威,于是把不同意見者給邊緣化,甚至進行打擊報復。這樣做的結果,只能導致自己所負責的地區(qū)、單位或部門民主政治空氣惡化,在“一致?lián)碜o”、“一致同意”下,“獨斷專行”或“一意孤行”,看似沒有不同意見,實為眾人“心有不滿,口不能言”也。
少數(shù)人的不同意見也往往蘊藏著真知灼見。值得正視的是,不同意見,也并非完全是少數(shù)人的意見。當年彭德懷反對大躍進,是他一個人在反嗎?當然不是?梢哉f,他是代表全國人民講了真話。出于害怕的“集體沉默”,或因缺少表達途徑的“沉沒聲音”,無益于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
總理說領導者應有聽取和包容不同意見的雅量,但在說真話已成為官場之忌的當下,領導者光有這個雅量未必能夠聽得到不同意見,還必須善于尋找不同意見。放低身段,少一些應酬,多一些時間到百姓中間去,廣交布衣朋友,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從中得到的就是服務民生的智慧。(薛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