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guān)鍵詞:
中國臺灣網(wǎng)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臺灣研究員踏上南極長城站 兩岸合作“破冰”

2014年07月29日 11:48:58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字號:    

  中新網(wǎng)11月15日電 臺灣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員郭富雯10月底搭乘中國極地科學考察船“雪龍?zhí)枴,前往南極從事極地海洋生物研究,11月12日抵達長城站,成為參與兩岸南極合作研究的第一位臺灣人。

  據(jù)“中央社”報道,已經(jīng)抵達南極的郭富雯將采集企鵝糞便、蛋殼等極地標本,化驗及觀察蛋殼或糞便內(nèi)是否累積特定化學物質(zhì),藉此研究南極污染狀況,進而了解南極生物受影響程度,同時還將觀察極地氣候變化。

  另外,臺灣科學家還要執(zhí)行“極地海洋生物所含生理活性物質(zhì)”等研究。海生館企劃研究組主任兼東華大學海洋生物科技研究所所長宋秉鈞說,生活在低溫及海水中的極地生物,體內(nèi)含有抗凍蛋白或特殊化學物質(zhì),才能抗寒及避免脫水,而這種生理活性物質(zhì)能否適用于人體,正是研究重點。

  郭富雯攜帶采樣工具、計算機、生物圖鑒等設備,“雪龍?zhí)枴眲t提供考察服等基本配備。至于原先規(guī)劃的潛水采集海洋生物任務確定取消,郭富雯說,極地環(huán)境嚴苛,由于設備不足被迫取消,這次先了解當?shù)丨h(huán)境,觀摩外國極地研究站如何作業(yè)。

  郭富雯出發(fā)前形容此行的心情:“驚險刺激、提心吊膽、忐忑不安、冒險犯難”,既緊張又快樂。他說,想到接下來兩個多月將在一艘陌生的船上,面臨不可知、又有趣且驚險的未來,就如同小時候探險未知的感覺。他很擔心皮膚凍傷問題,并對難以想象的極地氣候感到憂心。

  啟程后,郭富雯幾乎每天都會以電子郵件發(fā)回工作日志,內(nèi)容涵蓋工作狀況、個人心情以及與大陸研究人員相處狀況等,未來有可能匯集成冊,與出版社合作出書。

  此次南極考察創(chuàng)造了中國南極考察歷史參與人數(shù)之最,考察成員包括了長城站考察隊員60人,中山站考察隊員84人,昆侖站和格羅夫山內(nèi)陸考察隊員30人,南大洋考察隊員13人,國際合作兩人以及隨船人員62人。在完成各項考察任務后,“雪龍”號計劃于2010年4月10日返回中國,共將航行約3萬海里。

  臺灣有3名科研人員首次參與中國南極考察計劃,10月28日率先出發(fā)的郭富雯從紐西蘭登上雪龍?zhí)枺?1月12日抵達長城站,預計12月中旬再到中山站,待考察工作結(jié)束后,隨著雪龍?zhí)柣氐桨闹扪a給時,郭富雯將下船再搭機回臺,估計明年2月初抵臺,他將是在南極停留最久的臺灣科研人員。

  另兩位海生館研究員林家興和正修科技大學超微量研究科技中心研究員許廷煒,預計11月29日啟程赴智利,與國際研究團隊會合后,再搭乘智利專機前往長城站,展開2個月的研究工作。

  促成臺灣科學家的南極之行,是今年4月臺灣海生館邀請剛從南極返航的雪龍?zhí),及中國大陸?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訪問臺灣,雙方對于首次南極合作研究達成共識。當時雪龍?zhí)栠?扛咝鄹4天,并開放參觀。

  臺灣的南極研究工作始于1980年代,水產(chǎn)試驗所曾計劃前往南極附近海域進行科學探測,也有個別學者參與外國的研究團隊,零星進行海洋生物與環(huán)境科學等調(diào)查與探勘,可惜研究成果過于片段且無法延續(xù)。臺灣海生館表示,這次主要延續(xù)以往的探勘與調(diào)查,開創(chuàng)兩岸南極探勘首次合作,絕對有助于提升臺灣的南極學術(shù)研究。

[責任編輯:徐麗華]

相關(guān)內(nèi)容

地方臺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lián)系我們

聯(lián)系電話:010-83998731

通化市| 宁南县| 收藏| 阿拉善盟| 布尔津县| 泸州市| 剑川县| 莱芜市| 南郑县| 津南区| 科技| 精河县| 岳池县| 清原| 会昌县| 疏勒县| 望城县| 康定县| 清流县| 神农架林区| 阜阳市| 长治市| 安多县| 随州市| 泰安市| 邢台市| 云阳县| 星座| 商河县| 凤台县| 玛沁县| 山阴县| 南昌市| 鄂州市| 缙云县| 龙胜| 四平市| 桦甸市| 阿瓦提县| 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