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湖北省宜城市創(chuàng)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紀實

2016-11-18 10:09: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中國臺灣網11月18日宜城訊 11月16日,湖北省宜城市張自忠將軍紀念館(紀念園)被正式命名為“湖北省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其揭牌儀式在湖北襄陽電視直播大廳隆重舉行。這個喜訊對于到過宜城的人來說就是個順理成章的事情,因為宜城是著名抗日愛國將領張自忠將軍的殉國地,宜城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和紀念園是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抗戰(zhàn)紀念設施和3A級旅游景區(qū),也是臺灣同胞到大陸觀光旅游的首選目的地;但對于宜城市委、市政府來說,以張自忠將軍殉國地為基礎建設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為臺灣同胞到大陸觀光旅游搭建平臺是他們多年來的愿望,為此,他們付出了30多年不間斷的艱苦努力。

  一、抓基礎,逐步擴大宜城在海峽兩岸的知名度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使長期禁錮或敵對的海峽兩岸關系開始逐步緩和。1980年清明節(jié),宜城組織青少年到長山“張上將自忠殉國處”舉行祭掃。這一活動消息經《中國新聞》和香港《新晚報》等媒體報道后,立即在海峽兩岸引起了反響。5月21日,張自忠將軍的女兒張廉云、張將軍生前貼身副官朱增源,以及張將軍孫子張慶隆等到宜城“張上將自忠殉國處”吊唁。1981年1月19日,宜城舉辦“紀念張自忠將軍”茶話會,應邀到會的除縣委領導外,還有原《自忠日報》和自忠縣的工作人員、特赦釋放人員、國民黨起義投誠人員,以及臺屬代表。這次茶話會不僅為收集有關張自忠的歷史信息找到了方向,也為宜城持續(xù)開展張自忠紀念活動征集到了很多好的建議。4月11日,宜城縣委責成統(tǒng)戰(zhàn)部召開張自忠將軍文物保護工作會議,提出在全縣收集有關張自忠的歷史信息和文物。

  在征集張自忠歷史和文物信息的同時,有關張自忠將軍的文史資料和文物修復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4月16日,在城墻廢墟中找到的“自忠縣”殘碑被運到縣政府大院,經過清洗和用環(huán)氧樹脂粘接,重新豎立在縣政府大院的北側。20日,劉猴張公祠散失的三塊石碑也經多方查找回歸原位,并成功復原由蔣介石、馮玉祥所書碑文和張自忠石刻像三塊石碑組成的“自忠碑”。 1984年,宜城縣政府撥款整修張上將殉國處紀念碑墓苑,以及重修同難官兵公墓,并賦予了新的含義。整修后的殉國處紀念碑增砌“回”形欄廊,四周植松柏,紀念碑早年破損的四塊碑基也悉數還原。整修后的同難官兵公墓直徑7.7米,高3.3米,苑直徑19.45米,墓墻高0.93米,寓“七·七”事變后三十三集團軍抗日沙場,在抗日烈士精神鼓舞下,全國人民前赴后繼,終于在1945年9月3日取得抗日戰(zhàn)爭的完全勝利之意。為了便于人們瞻仰和祭奠烈士,宜城縣政府還撥付?钚尥碎L山腳下到將軍殉國處的通車公路。當年,“張上將自忠殉國處”和“張上將同難官兵公墓”,被襄樊市委、市政府批準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張自忠將軍主要文物得到修復的同時,有關張自忠將軍在宜城的文史資料征集也進展順利。這些文史資料主要有:《河東截擊,日寇全線崩潰》,講的是張自忠將軍親率所屬37師和38師從宜城茅草州渡襄河,在板橋田家集和日軍進行的一場截擊戰(zhàn);《鈔家畈戰(zhàn)斗,全殲日寇輜重部隊》,說的是張自忠將軍在宜城赤土坡指揮的鈔家畈對日殲滅戰(zhàn);《棗宜會戰(zhàn),張自忠將軍殉國長山》,講的是張自忠將軍在宜城長山與日軍激戰(zhàn)中壯烈殉國的經過;《日寇突破漢水防線,宜城縣城淪陷》,則講的是張自忠將軍殉國后漢水防線被日軍突破,宜城全境第一次淪陷。后來,這些文史資料被編入《宜城志》,再通過臺胞和臺屬帶到臺灣,并在臺灣社會各界引起廣泛共鳴。當年,宜城在臺人員與親屬取得聯(lián)系的比上年增加204人。

  與上述重大歷史題材文史資料同時征集到的還有故事、民謠等。其中,故事主要記述張自忠將軍在宜城期間的親民、愛民和支持生產的事跡,其數量之多,流傳之廣。另外,除殉國處紀念碑、藎忱渠、張公祠自忠碑、公墓和自忠縣碑外,張自忠將軍在宜城的其它重要遺址也通過調查走訪得到確認,其中主要有33集團軍總部赤土坡駐地遺址、田家集截擊戰(zhàn)遺址、鈔家畈殲滅戰(zhàn)遺址、明記三房(張將軍遺體停放第一站)遺址、華安旅社(宜城悼別張將軍的最后之地)遺址等。

  豐富的歷史信息為舉辦大型張自忠將軍紀念活動,以及出版有關張將軍的文史資料提供了支持。1985年5月16日,宜城縣舉辦張自忠將軍殉國45周年大型紀念活動,應邀參加紀念活動的除中央、省和襄樊市政協(xié),以及民革的領導和新聞媒體記者外,還有中央、省和襄樊市的其他領導、張將軍舊部以及親屬。17日,宜城縣政府決定將新街中學更名為“藎忱中學”,羅屋小學更名為“自忠小學”,并頒受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董其武手書校名匾。紀念活動期間,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拍攝有紀錄片《長山的懷念》,中央電視臺和湖北電視臺播放了整個紀念活動實況。10月25日,宜城縣委、縣政府決定向全國政協(xié)、民政部和省政府、省政協(xié)申報修建張自忠將軍紀念館。

  1986年,由宜城縣政協(xié)編著的《懷念張自忠將軍》一書出版發(fā)行。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政協(xié)報、美洲華僑時報、英國泰晤時報和香港大公報等眾多國內外媒體爭相報道。日本靜安學會中國書法旅游團一行10多人在中國觀光,當他們得知宜城出版有《懷念張自忠將軍》后,當即到北京找張廉云要書。回國后,這個旅游團在給張廉云的信中說:如果日本不到中國去打仗,張將軍不會戰(zhàn)死,日本人民要世世代代吸取這血的教訓,與中國人民永遠友好下去。

  1990年5月16日,宜城連續(xù)舉行第十次暨張自忠殉國50周年大型紀念活動,中央、省和襄樊市相關領導,以及宜城各界群眾代表、回宜探親的臺胞代表和張將軍的親屬、部舊等500多人,到長山張將軍殉國處和同難官兵公墓憑吊。紀念活動后,宜城縣委、縣政府擬定在下一個“5·16”紀念活動之前辦成三件事:一是建成張自忠將軍紀念館,二是拍攝一部頌揚張自忠將軍的電視連續(xù)劇,三是編輯出版一本張自忠將軍的史料專輯。9月18日,宜城“張自忠將軍紀念館”開始緊張施工。到這年底,宜城籍在臺人員確定有850人,其中已有316人先后回宜探親。

  二、重投入,快速搭建海峽兩岸交流平臺

  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建設牽動著眾人的心,國家民政部、省政府、省民政廳、省財政廳,以及襄樊市政府都給予了資助,縣政府也在經費不寬裕的情況下優(yōu)先保證了紀念館的建設開支,中央、省駐宜城企業(yè),以及宜城機關企業(yè)和居民也紛紛解囊,南街小學少先隊員把平時積攢下來的366元零花錢也集中捐給了紀念館的建設。由于各級領導的鼎力支持和全縣上下的艱苦努力,原先預定的三件事在1991年5月16日舉行張自忠殉國紀念活動時如期完成。這年是張自忠將軍殉國51周年暨誕生100周年,宜城縣在按慣例舉行紀念大會的同時,成功地舉行了“張自忠將軍紀念館”開館揭幕儀式、電視連續(xù)劇《張自忠將軍》首映式,以及《盡忠報國》張自忠將軍史料專輯首發(fā)式。全國政協(xié)、民革中央和北京市、湖北省、襄樊市、山東臨清市、重慶北碚區(qū)等領導,以及張將軍的舊部、親屬等500多人參加紀念大會和到長山祭掃,全縣上萬名群眾自發(fā)前往長山憑吊。

  張自忠將軍紀念館為一進四合院結構,大門兩側墻壁上分別用花崗巖雕刻有毛澤東為張自忠將軍的題詞“盡忠報國”、蔣介石為張自忠將軍的題詞“英烈千秋”;大門上方懸掛著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王任重題寫的館名匾額;館內碑廊分別鐫刻國共兩黨領導人和著名學者、社會名流題寫的挽詞;陳列室分6個部分全面介紹了張自忠將軍的生平事跡。由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王任重題寫片名的6集電視連續(xù)劇《張自忠將軍》,藝術地再現了張自忠投筆從戎、長城抗戰(zhàn)、主政津察、馳聘沙場、壯烈殉國的英雄業(yè)績和同悼國殤的悲壯情景。《盡忠報國》收錄回憶文章102篇約24萬字,與已出版的將軍史料相比,《盡忠報國》更具有鮮明的宜城地方特色。

  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對外開放后,前來參觀的外地游客和臺胞與日俱增。1992年5月16日,宜城縣成立“張自忠教育基金會”, 接受張將軍親屬、舊部、港澳臺及社會各界人士的教育捐贈;6月24日,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左側的原交通路更名為自忠路,這是宜城第一條以人名命名的主要交通干道。1994年8月,宜城撤縣設市。1995年5月16日,宜城市以張自忠將軍紀念活動為契機,協(xié)商成立 “宜城市臺胞臺屬聯(lián)誼會”,參加成立大會的有7名臺胞和62名臺屬代表。到1997年,宜城全市有3家臺胞獨資興辦的企業(yè),29家臺屬在臺灣親屬的資助下創(chuàng)辦經濟實體。1998年2月,宜城市政府首次組織代表團訪問臺灣。

  將軍紀念館和殉國處是海峽兩岸交流的有效載體,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到訪人數的逐年增多,其設施和陳列內容也開始讓游客總感到有一種陳舊的感覺。2002年1月,宜城市政府投巨資對張自忠將軍紀念館進行改造。改造后的將軍紀念館陳列形式由原來單一的文字加圖片,改成聲、光、電一體;陳列內容由原來的6個部分增加到11個部分;紀念館新增放映廳、書畫廳和《張自忠將軍》專題片。2004年4月22日,臺灣櫻花集團參訪團一行45人在宜城考察企業(yè),當他們再次到將軍紀念館時,對改造后的將軍紀念館給予了高度評價。2005年11月,張自忠將軍紀念館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7年2月,臺灣《襄陽》雜志刊登宜城3幅圖片,以及《楚國故都——湖北宜城歡迎您》文章,不僅全方位介紹了宜城的人文地理,而且真誠地表達了宜城歡迎臺灣民眾的誠意。2008年,臺灣《湖北文獻》雜志4月號刊,刊登《綠色楚都,和諧宜城—湖北宜城歡迎您》,再次表達了宜城歡迎臺灣民眾的真誠。2010年10月,張自忠將軍紀念館被國家發(fā)改委納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二期名錄”。

  宜城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真誠待人的態(tài)度換來了更多臺灣人對宜城的了解,也更加拓寬了宜城和臺灣的溝通渠道。2011年7月至12月,宜城農業(yè)、工業(yè)、經貿考察團先后到臺灣考察。當年,宜城新增廣義綠能光電、均鍵環(huán)保塑料和東陽汽配3家臺資企業(yè),總投資額10.5億元人民幣。2012年7月15日,來自臺灣大學等7所高校的專家學者組成的考察團到宜城,對楚文化進行學術交流。2014年8月,宜城市委、市政府首批投資5000萬元,在張自忠將軍殉國處興建占地面積142畝的張自忠將軍殉國處紀念園。紀念園一期工程增設紀念碑佛龕碑、國殤廣場、階梯式步行道、牌坊、紀念園廣場、生態(tài)停車場、旅客服務中心等園林景觀。9月1日,張自忠將軍紀念館被國務院命名為“第一批國家級抗戰(zhàn)紀念設施”。12月21日,中華海峽兩岸新農村發(fā)展暨環(huán)保科技交流協(xié)會考察團一行30人到宜城考察。2015年5月,張自忠將軍殉國處紀念園一期工程全部竣工,并于16日在紀念園成功舉辦張自忠將軍殉國75周年,暨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大型紀念活動,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節(jié)目報道了這次紀念活動的盛況。6月10日,宜城啟動將軍殉國處紀念園二期工程項目建設,項目內容主要包括文化長廊、服務中心、墓林廣場公廁、山頂停車場及山頂公廁、茶室等。7月15日,宜城市政府投資再次對張自忠將軍紀念館進行修繕,使館內面積由原來的700平方米增加到1300平方米。其中,紀念館內設有陰陽水清水池,在國內還只有宜城張自忠將軍紀念館一家。

  8月21日,由宜城編演的襄陽花鼓戲《長山壯歌》在襄陽劇院首演。該劇截取張自忠將軍在宜城屯兵、殉國的悲壯片段,被確定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全國優(yōu)秀劇目。同日,臺灣退役高級將領參訪團到張自忠將軍殉國地紀念園瞻仰憑吊。到這年底,宜城籍在臺同胞已有673名直接或間接與家鄉(xiāng)建立聯(lián)系,全市有臺資企業(yè)7家,臺屬企業(yè)51家。2016年1月,宜城市張自忠將軍殉國處紀念園(含張自忠將軍紀念館)獲批成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qū)。4月,宜城市委、市政府正式向襄陽市臺辦和湖北省臺辦提出申請,請求將宜城張自忠將軍紀念館(紀念園)設立為“湖北省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三、謀長遠,打造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品牌

  宜城張自忠將軍紀念館(紀念園)被命名為“湖北省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在為繼續(xù)擴大海峽兩岸交流提供平臺的同時,也給基地所在地的宜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地命名后,宜城市委和市政府聯(lián)合召開的會議認為:全市必須從近期做起,謀長遠規(guī)劃,繼續(xù)加大對將軍殉國處紀念園和紀念館的投入,以基地促進海峽兩岸的持續(xù)交流。會議決定:第一,繼續(xù)向社會征集和接受捐贈張自忠將軍的文物進館,同時加強對其它有關張自忠將軍紀念地遺址的保護,在有條件的地方適時修復舊址,以擴大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輻射范圍;第二,建立和完善宜城和臺灣的交流合作機制,繼續(xù)保持和臺灣益通集團、晶元光電和臺中、臺南、新竹等企業(yè)的良性互動,建立和保持兩岸長期穩(wěn)定的交流合作關系;第三,依托交流基地開展成果交流,實現海峽兩岸在對張自忠將軍民族精神研究成果上的共享;第四,有針對性地開展地方文化習俗、臺屬聯(lián)誼、臺胞聯(lián)誼、宜臺兩地風情人物介紹,努力把海峽兩岸的情凝結在交流基地這一個點上;第五,持續(xù)加大對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資金投入力度,引進臺灣特色餐飲進入基地綜合服務區(qū),并通過在基地融入更多的臺灣元素,把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打造成海峽兩岸交流勝地。(中國臺灣網宜城市臺辦通訊員 申永江)

[責任編輯:馬一娜]
隆化县| 屯昌县| 津南区| 弥渡县| 思南县| 达尔| 大理市| 淮滨县| 临西县| 将乐县| 昌都县| 苗栗县| 兰溪市| 青神县| 鱼台县| 兴文县| 龙海市| 北碚区| 安平县| 五华县| 博客| 荃湾区| 裕民县| 色达县| 镇雄县| 桑植县| 阳信县| 三河市| 和静县| 北宁市| 嘉荫县| 当阳市| 英吉沙县| 陆川县| 大关县| 土默特右旗| 涟源市| 城市| 百色市| 库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