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 感動與疼痛并存,譴責與反思交織,憂慮與希望同在--這正是2011年中國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的復雜圖景。時至年末,道德話題再次成為輿論熱議的焦點。
近年來,關于道德的討論從未停止,但從未達到今年的深度和廣度。2011年,有理由被看作中國道德建設一個標志之年。
在《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頒布十周年、改革開放步入第四個十年的大背景下,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回訪了2011年廣受關注的道德事件當事人,試圖歷史地、辯證地審視當代中國社會道德狀況!
【一問】為何道德事件如此觸動國人神經(jīng)?
2011年10月中旬,一段監(jiān)控視頻帶著一種尖銳的刺痛進入了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廣東兩歲女孩小悅悅相繼被兩車碾壓,而18名路人視而不見,揚長而去。令人震撼的又不僅是見死不救者的麻木與冷漠,最后一刻,58歲的拾荒阿婆陳賢妹把一雙溫暖的手伸給了小悅悅。
這個持續(xù)時間只有7分鐘的場景仿佛一面多棱鏡,引發(fā)了多側(cè)面的解讀,而每個國人也從中照見了自己。
“道德”,是2011年人們談論最多的關鍵詞之一,不僅因為小悅悅的遭遇,還因為一連串新聞事件一次又一次地觸動著國人的神經(jīng),比如大學生藥家鑫殺人案,比如集中曝光的食品安全問題。這些事遠非“道德”二字所能概括,一些極端案例已經(jīng)滑向了違法犯罪。
2011年道德事件并非只有灰暗的記憶!7·23”動車事故中的特警邵曳戎、杭州“最美媽媽”吳菊萍,讓人們再次見證了人性的光輝。
還有那些并非“非黑即白”的事,比如激起“助人為樂反被誣陷”爭論的天津“許云鶴案”。
2011年道德景觀的多面性指向一個難題:應當如何把脈當今中國社會的道德狀況?
記者回訪了“小悅悅事件”18個“見死不救”者,看到的是一種高度警惕的眼神。對于他們,鄰居評價:平時多少都有接觸,也不是那種特別冷漠的人。
如今,人們譴責的矛頭已不再集中指向那18個路人,更多的人捫心自問:換了我又會怎樣?這場波及全社會的譴責和反思本身就證明,中國人并未陷入集體麻木,中國人良知尚存。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人的精神面貌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民主、效率、開放、平等、人道等現(xiàn)代理念注入了人們的內(nèi)心,激發(fā)了社會空前活力。但同時,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現(xiàn)象也比較突出。
中國市場經(jīng)濟經(jīng)過多年的發(fā)展,積累了豐厚的物質(zhì)財富,生活條件改善了,日子過好了,人們開始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到精神層面。不久前,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的重要論斷。
2011年,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走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口,“道德重建”成為時代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