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進入夏季,強對流天氣逐漸增多,國內航班延誤率居高不下。然而一些航空公司與保險公司合作推出的航班延誤險卻沒有獲得消費者的認可,銷售不佳。
然而一些航空公司與保險公司合作推出的航班延誤險卻沒有獲得消費者的認可,銷售不佳。
任女士近日去廈門旅游,考慮臺風可能光臨,為了避免航班延誤帶來的損失,她購買了一份航班延誤險:
任女士:聽說過,也買過,最近這幾天飛廈門來回都買了。7、8的月份廈門那邊可能會有臺風,所以當時就是害怕飛機延誤或者是航班取消,特意買了這個保險。就是害怕飛機延誤,晚上沒地方住宿,機場安排又不一定是自己滿意的,而且有時候距機場很遠,來回也不方便。
航班延誤險并不是新鮮事兒。最早出現(xiàn)于2004年,既有一家外資財產保險公司推出了兩款旅游險,其中“旅程延誤”被列入保障范圍。此后,不斷有保險公司跟進,并與航空公司合作推出類似的險種。一些銀行還向部分信用卡用戶贈送航班延誤險。東航、國航都先后嘗試過與保險公司合作促銷,將航空意外險與延誤險打包。然而歷經了8年的時間,航班延誤險的銷售并不理想,不少消費者對此并不買賬。根據條款,延誤三個小時以上方能獲得賠付。如此這般,如果延誤只有兩個多小時,錢也花了,時間也等了,還是無法獲得理賠:
消費者:我覺得就是如果像延誤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你花這個錢買它干嗎,反正我在飛機場等嘛,我還花這個錢干嗎呢?
消費者:因為我坐飛機就圖個快,它賠個一兩百塊錢,我覺得也沒什么。
在很多消費者眼中,航班延誤險雖然屬于"小險種",保費卻同樣是20元每份,理賠的金額卻只有兩三百。與同樣保費,賠償卻高達60萬元的意外險比較起來,延誤險的吸引力確實有限。有一些消費者甚至認為,延誤險應該是航空公司的事兒,而不是自己的責任:
消費者:我覺得我沒必要花錢買這個東西,飛機晚點了是航空公司的問題又不是我們的問題,為什么要讓我們來承擔這個責任呢?要買保險也應該由航空公司來買。
各類航空延誤險對于如何界定延誤,都有不同的標準,有些是按照航班起飛時間來計算的,有些則是按照到達時間計算;這也造成了消費者在維權時相對的弱勢。延誤險果真到了窮途末路了嗎?
航空公司是否應該為延誤險埋單呢?律師蓋曉峰站在專業(yè)的角度分析:"不用",合同的雙方是乘客和保險公司。但是他同時也表示,之所以會出現(xiàn)延誤險,還是因為國內航空公司對航班延誤賠償往往難以彌補消費者的損失:
蓋曉峰:如果說航空公司能夠承擔20元或者40元投保費用的話,無疑將提高它在乘客心目中的地位,而且也是對它服務品牌一種弘揚。
當然,延誤險遇冷還不僅僅在與以上諸多原因。理賠難也是關鍵因素。想要獲得理賠,旅客除了填寫索賠登記表之外,還需要向保險公司提供機票行程單復印件、登機牌、身份證復印件以及航空公司開具的航班延誤證明。而要拿到延誤證明并不是件容易事兒:
蓋曉峰:有很多時候雙方的矛盾的并不在于延誤本身,而在于延誤內容,尤其是很多時候航空公司會提出說由于旅客原因造成延誤或者不可抗逆的原因造成延誤。
如今,東航、國航已經難覓延誤險蹤影,但但在春秋航空卻銷售很好。春秋航空的延誤險之所以受歡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該保險是由系統(tǒng)自動理賠。
客服:您買延誤險之后,如果航班有取消或者延誤三小時之上這種情況,大眾保險公司會發(fā)送一個短信到您手機上的,您只要打它的客服電話,報一下乘機人的姓名,那邊都有信息記錄的,會讓你提供相關有效的資料,比如說乘機人帳戶卡號之類的相關信息,一般1-2個工作日內會理賠到你的帳戶里。
專家建議,簡化理賠程序是延誤險破冰的關鍵一步,如何讓旅客得到迅速理賠,是延誤險能否成功的關鍵:
專家:還是一個保險合同的老問題,就是說理賠應當盡量快捷,而且理賠程序不能太過復雜。航空延誤險受理人是乘客,乘客畢竟要在各大機場間來回專機,如果說程序很復雜,顯然這樣一種理賠程序不會得到旅客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