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旺報》今天刊登一名在臺大陸學生的文章《 淺談臺灣當前的語言文化現(xiàn)象(二之一)》,作者在文中說,她駐足于臺灣的時間越長,就越加感到迷茫,因為發(fā)現(xiàn)身邊臺灣學生的古文水平?jīng)]有想象的高,還有平日里同學間的用語,詞匯貧乏、語法錯亂。
文章摘編如下:
我來臺一年后有些關(guān)于語言方面的經(jīng)歷和不解。
全球化的席卷,在當前,幾乎無一國得以完全“幸免”。說白了,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幾乎深植于同一片藍天下的每一寸土地。炎黃子孫總以5000年的華夏文明自傲,似乎連鋼筋鐵骨、所向披靡的政治問題都無法隔斷這種認同。
但作為中華文明體態(tài)最大的傳承者,大陸如今卻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全世界保存中華文明最完整的地方是在臺灣。不僅是文字的因素,香港亦是保留繁體字,但是卻從未被當做是中華文明的傳承佳所。
而臺灣這樣一座小小的“孤島”,文物、建筑、文學、教育、人際溝通、意識形態(tài)等等,臺灣社會的方方面面的確都閃爍著儒家文化的光芒,盡管同時臺灣社會一直未曾停歇追逐資本主義風潮的腳步。
那臺灣到底為什么在文化傳承上受到如此認可,我以為,或許“孤島”的地理特質(zhì)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種文化的保護,“島嶼人民”向來擁有著一定程度的“自閉”,這在世界范圍內(nèi)也是說得通的。
以上是我來臺灣前或初來乍到時的想法,概括來說的體現(xiàn)就是,臺灣的教育更重視中華文化的傳承,臺灣的社會更加持有古文化思想。而根據(jù)Hayakawa.S.I。《語言與人生》對于語言的標注,其實中華文明在臺灣的最鮮明傳承就是語言,文字的與非文字的皆有。
然而,時間推移,我駐足于臺灣的時間越長,與周圍同學相處的時光越久,就越加感到迷茫,因為一切起初的崇敬找不到支點,身邊臺灣學生的古文水平?jīng)]有想象的高,或者,嚴厲些的說法是,相當不理想。還有平日里同學間的用語,詞匯貧乏、語法錯亂。
我總是玩笑似地模仿給同學們看,說臺灣學生講話很好學,因為3句不離“超”和“好”──“超好笑的”、“超好玩的”,“好好吃哦”之類;表達情感也總是“你很煩誒”;最夸張的一句使用頻率莫過于“真的假的?!”,幾乎只要對方說話,后一句便可以如此相伴,即便完全沒有邏輯對應(yīng)。
還有關(guān)聯(lián)詞的亂用和濫用等情況。對于諸如此類的例子臺灣一些好友給我的理由是“或許是學校的差異性”,說簡單了其實就是“我們畢竟不是臺大”。
首先我不覺得這是一個好理由,文化的傳承是一種社會的生活方式,“陽春白雪”有,所謂的“下里巴人”更是不應(yīng)被排斥。但如若執(zhí)意要利用這個“借口”,另一件事我也想得到答案。(作者:T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