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國民黨重新執(zhí)政,4個月后國際金融危機席卷全球,臺灣經濟受到嚴重沖擊。出口大幅衰退,民間投資創(chuàng)下史上次高降幅,民間消費出現1961年以來首次衰退,經常性薪資與消費物價指數分別創(chuàng)下近30年來最大跌幅,失業(yè)率為1978年臺灣當局公布失業(yè)數據以來的最高紀錄。在此背景下,兩岸努力加強經濟交流與合作,經濟關系快速發(fā)展,經濟交流日益暢通,經濟合作如火如荼,經濟前景光明廣闊,為兩岸特別是臺灣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提供有力支持。
(一)兩岸兩會復談取得累累碩果
在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下,通過海協會與;鶗3次正式商談,兩岸共達成9項協議和1項共識,主要為經濟議題,極大地推動了兩岸經濟關系改善和兩岸民眾交流的便捷。
2008年6月12日,陳云林與江丙坤分別作為兩會領導人的第一次會談在北京舉行,這標志著中斷9年的兩會協商談判重新開啟,也標志著兩會最高領導人會談再度啟幕。次日簽署了《海峽兩岸包機會談紀要》和《海峽兩岸關于大陸居民赴臺旅游協議》。這是繼1993年“汪辜會談”簽署4項協議后,兩會在新世紀簽署的首批協議,也是兩岸重啟協商談判后取得的第一批重要成果。根據這兩項協議,兩岸周末包機和大陸居民赴臺旅游分別從2008年7月4日和同年7月18日起正式實施。
2008年11月4日,第二次“陳江會談”在臺北舉行,這是兩會最高領導人首次在島內進行正式會談。當天簽署了《海峽兩岸空運協議》《海峽兩岸海運協議》《海峽兩岸郵政協議》和《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根據這4項協議,兩岸客運包機在原有周末包機的基礎上,增加航點、班次,調整為常態(tài)化包機,運載兩岸貨物的兩岸貨運直航包機也得以飛航于兩岸多個航點城市之間;大陸方面開放63個港口、臺灣方面開放11個港口作為直航港口,兩岸船舶經許可后可從事兩岸間客貨直接運輸;兩岸郵件不再需要經第三地轉包,而是通過空運或海運直航方式將郵件總包直接運送至對岸;雙方同意相互通報食品安全信息,遇到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時即時溝通并協調處理。2008年12月15日,兩岸空運、海運直航和直接通郵啟動,標志著兩岸全面“三通”基本實現。
2009年4月26日,第三次“陳江會談”在南京舉行。當日雙方簽署了《海峽兩岸空運補充協議》《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等3項協議,并公布雙方關于大陸企業(yè)赴臺投資事宜達成的共識。這4項議題的解決,將進一步完善兩岸直接“三通”,建立兩岸金融監(jiān)管與貨幣管理合作機制,初步實現兩岸雙向投資,推進兩岸經濟往來正;,維護兩岸交往秩序和兩岸同胞權益,進而為協商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創(chuàng)造條件。
(二)政治互信是兩岸經濟關系不斷取得突破的關鍵
近一年來兩岸經濟關系取得舉世矚目的快速發(fā)展,兩岸交流中的政策障礙大量減少,其根本原因在于兩岸政治互信的建立。
是否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一直是兩岸能否建立互信、重啟對話的關鍵。1992年11月16日,大陸海協會致函臺灣;鶗,指出;鶗诋斈10月工作性商談中 “明確了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因此同意以各自口頭表述的方式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tài)度,并告之海協會的口頭表述要點為:“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tǒng)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12月3日,海基會回函,對此未表示任何異議,形成了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九二共識”。正是在兩會都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同時暫不討論一個中國政治涵義的基礎上,兩會成功地舉行了“汪辜會談”以及此后進行的一系列商談,并于1998年拉開了兩岸政治對話的序幕,為改善和密切兩岸關系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1999年李登輝拋出“兩國論”,背棄了“一個中國”原則,嚴重損害了兩岸政治對話的基礎。1949年以來,大陸和臺灣盡管尚未統(tǒng)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后期中國內戰(zhàn)遺留并延續(xù)的政治對立,這沒有改變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兩岸復歸統(tǒng)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兩岸在事關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就有了構筑政治互信的基石,什么事情都好商量。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標志著承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不可分割,才使兩岸雙方有了共同的基礎和前提,可以通過平等協商,找到解決雙方政治分歧的辦法,實現和平統(tǒng)一;如果否認一個中國原則,圖謀將臺灣從中國領土中分割出去,那就使和平統(tǒng)一的前提和基礎不復存在。正是因為缺乏了兩岸談判的政治基礎,海協會與;鶗慕佑|也自此中斷。2000年主張“臺獨”的民進黨上臺后,陳水扁繼續(xù)從事分裂活動,否認“九二共識”,并炮制“一邊一國論”,致使兩岸關系更加緊張,政治僵局難以打破。2008年5月,承認“九二共識”的國民黨在“大選”中擊敗民進黨,贏得島內執(zhí)政權,兩岸重新具有對話協商的政治基礎,馬英九并公開重申兩岸“不是國與國關系”,為兩岸恢復兩會商談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中國共產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立場從未動搖,同時也審時度勢,把握機遇,適時提出一系列推進兩岸關系改善發(fā)展的政策措施。在2005年國共兩黨領導人實現歷史性會談、并達成“兩岸和平發(fā)展共同愿景”的基礎上,本著“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chuàng)雙贏”的精神,中國共產黨不斷尋求與中國國民黨交換意見、達成共識、積累互信,因此在國民黨重獲島內執(zhí)政權后可以立即恢復兩岸協商,并取得重要成果,邁出歷史性步伐。
(三)兩岸經濟關系發(fā)展為臺灣經濟脫困注入源源活力
在嚴峻的經濟形勢面前,兩岸秉持“開放、雙贏”的合作方向,使兩岸經濟關系不斷取得進展,并為兩岸尤其是臺灣經濟迎戰(zhàn)國際金融危機提供有力支持,這一積極影響已經并將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里日益顯現。
其一,開放大陸民眾赴臺旅游拉動了島內旅游業(yè)、餐飲業(yè)、零售業(yè)等行業(yè)的景氣。中國國家旅游局統(tǒng)計數據顯示,自大陸居民赴臺旅游實施以來,截至2009年4月16日,大陸居民赴臺旅游已經累計達7096個團,203211人次。臺灣方面統(tǒng)計,今年以來大陸居民到臺灣旅游觀光的人數大增,4月平均每天都有4000名以上大陸游客赴臺。島內商家稱“如同又發(fā)了一次消費券”。據臺灣“觀光局”調查,截至2009年3月底,大陸居民赴臺旅游已為島內帶來100億元新臺幣以上的直接經濟利益,臺灣東森新聞報導對臺灣經濟增長貢獻度為0.5個百分點。
其二,兩岸直接“三通”的實現為臺灣民眾與企業(yè)帶來新的便利與商機。臺灣媒體報導,“三通”后臺北到北京、廈門和上海的空運時間分別節(jié)省7、8和9小時的時間,為密切兩岸人員往來、改善大陸臺商投資布局起到難以估量的推動作用,僅直接節(jié)省的旅客旅行成本每年就在百億元新臺幣以上。兩岸海運直航的啟動顯著帶動了兩岸航次及裝卸貨量的增長。高雄港的統(tǒng)計顯示,航行到高雄港的兩岸航次,由2008年12月的38班增加到2009年3月的118班,裝卸貨量也是增長了3.6倍。兩岸新航線的開通為兩岸運輸業(yè)提供新的市場,同時也為造船業(yè)、飛機制造業(yè)、機場建設及其它相關服務業(yè)帶來新的商機,客觀上也有利于增加島內就業(yè),如臺灣“民航局”在兩岸直航后擴大招聘財務、管理、法律等人才。
其三,臺灣開放大陸企業(yè)赴臺投資等因素誘發(fā)島內股市大漲與景氣看好。在今年4月底的第三次“陳江會談”中,雙方關于兩岸將簽署金融監(jiān)管備忘錄、開放大陸企業(yè)赴臺投資等事宜達成共識,消息一公布馬上成為引爆臺股大漲的導火索,臺股指數自4月30日起,連續(xù)6個營業(yè)日大漲近千點(969.81點);僅從4月到5月的頭一周,累計上漲1,300點,漲幅25%;自年初開始計算,更大漲43%,甚至超越大陸股市,全球漲幅最大。此次臺灣股市自3月份開始好轉雖然主因是外資流入引發(fā)的資金行情,但與外資看好兩岸經濟關系前景及相關政策的積極作用密不可分。大陸中國移動公司投資臺灣遠傳電信、大陸中鋼集團參訪臺灣的鋼鐵集團等企業(yè)界舉動更令投資人引發(fā)聯想。臺股飆漲使股市投資人財富增加,通過提高消費增加內需,同時促使廠商增加生產也增加勞力雇用,降低失業(yè)率,有利于臺灣經濟景氣及早復蘇。(本文作者朱磊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經濟研究室主任 經濟學博士)
本網獨家稿件,如需轉載請與我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