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jīng)濟學家、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拉古拉姆·拉詹10日在外交關系協(xié)會舉辦的論壇上說,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導致全球性通脹壓力。
拉詹說,美聯(lián)儲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初衷并不是想壓低美元幣值,而是想通過這一操作壓低市場利率水平,從而刺激投資和消費,拉動經(jīng)濟增長。但從目前政策實施的效果看,這一做法的作用“十分有限”,“最大的問題是美聯(lián)儲的貨幣政策傳導到其他國家,而其他國家出于自身利益考慮,也推出相應的應對政策”。
他說,許多國家在美元貶值之時不愿本國貨幣升值,被迫推出“適應性”措施,采取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增加流動性,以維持本國貨幣相對美元幣值的穩(wěn)定,這導致這些國家面臨通脹壓力。
拉詹還表示,美元下跌還造成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上升并最終傳導到其他國家,讓這些國家面臨輸入性通脹壓力。
他說:“有些國家認為通脹在他們國家外部發(fā)生,并不影響自身核心通脹率。但隨著上游基礎產(chǎn)品價格上漲,各類大宗商品價格也將隨之上升,進而帶動一國核心通脹率上升!
2010年11月,美聯(lián)儲決定推出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在2011年6月底以前購買6000億美元的美國長期國債。此前,美聯(lián)儲通過購買1.7萬億美元的中長期國債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等刺激經(jīng)濟增長。(記者紀振宇)